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需求没被回应时,我会那么慌,甚至想沉默。可能是因为父母给我的爱里从没有“沉默”这一项——小时候提需求,爸爸总会笑着照做,妈妈嘴上骂两句,最后也会满足我。所以我很少经历“情绪落空”的紧张,慢慢就养成了习惯:喜欢就直说,想要什么就摆在明面上,希望对方按我的期待来。如果没被满足,就会像被妈妈骂时那样,下意识说些带刺的话自我保护。
后来才慢慢懂,这世上的爱有千万种模样,不是所有人都天生契合,能刚好接住我直白的需求。很多时候,爱要靠两个人磨合。就像我习惯直接要结果,他可能更擅长在日常里慢慢对你好,这些其实都值得被看见。
说回感情吧。和前任互删后,心里总有点奇妙的牵扯,好像双方都没彻底放下,毕竟曾真切给过彼此爱意和幸福。今天早上,三年前的前任突然打电话来,听着像喝了点酒,没多说什么,就是问问我好不好。他语气里的执念和遗憾很明显,但更多的是希望我幸福,这些我都懂。其实不止他,我谈过的好几任,分开后总会回头找我,说我曾给过他们幸福。或许我骨子里像爸爸,对人好时从不邀功,只会默默去做、去理解,但听到这些话,心里还是会泛起涟漪。
今晚也挺奇妙的。看完《奇遇》,被两个不同年纪的男主打动:18岁的勇敢莽撞,想到就做,从不怕失败,总有重新再来的勇气;40岁的却多了权衡利弊,少了些纯粹。最戳我的是结尾,18岁的男主消失后,六七十岁的他突然出现在40岁的自己面前。那一刻突然明白,人活着该把自己的感受放在先,哪怕要走弯路、做错事也不可怕,重要的是守住真诚的底色。就像老年的他告诉40岁的自己“我们会越来越好”,这种对当下的笃定,比什么都珍贵。
可能是被电影里的勇气感染,洗澡时突然想:要不要把我理解的“爸妈之间的爱”写下来给弟弟看?弟弟17岁了,爸爸离开时他才七八岁,对父母的感情记忆模糊,我想让他知道,我们都很爱他。但又怕他看不懂——我写的东西有正有反,而他才17岁。打电话问他,他说“太晚了,明天再说”,语气里藏着点想看又不敢的犹豫,像极了他平时的样子:从不直接说需求,却会用旁敲侧击表达。
洗澡时冷静了下,本来想算了——我不在他身边,怕他看了情绪翻涌,我没法及时安慰。可挂了电话一两分钟,他又打过来,没提信的事,就问我在哪。我一下懂了,说“发给你看吧”,他先拒绝,最后还是小声说“好”。以前总把他当孩子,现在才发现,有些事我该勇敢点。就像发信给他,哪怕怕他的反应,也要跨出这步。发完后心里很舒服,不是为了自己痛快,是真的希望他能感受到被爱,能更自信一点——他总爱把心事憋着,我想让他知道,有人懂他。
也是这份勇气,让我点开了前任跆拳道公众号的视频,给了个赞。删了他之后,本不想再看他的动态,可还是忍不住点进他的QQ空间——他总爱发些从抖音看来的感情碎片,设的是所有人可见。翻到他前天发的:“怕以恋人身份打扰,你是我此生不可多得的好朋友”,后面还写着感激我能共情他的委屈、理解他、支持他。末了又嘴硬一句:“分开是我们心照不宣的决定”。
看的时候心里挺复杂的。他和我一样,都有点口是心非,嘴硬心软。翻到去年他写给前女友的话,发现他好像总在感情结束后留遗憾:要么说“不阻止她发展事业”,要么像对我这样,说“感激带来的爱意”。总觉得他在攒经验,等着遇到下一个时能做得更好。这点让我有点委屈——我的出现,从来不是为了让他学会爱别人啊。
但我也清楚,感情里哪有绝对的公平,我遇到他,遇到之前的人,不也在慢慢成长吗?现在能感觉到,他心里还有我,而我也不想轻易放弃。我们俩都这样,看似主动,实则被动,总爱试探着往前走。所以我改了个性签名:“我的出现又不是让你学会去爱别人”。既是告诉他我的态度,也是给他,给这段感情一个机会。希望他能懂,感情不是为了积累经验,而是要好好沟通,一起走下去。
我向来擅长用心感受细节,哪怕一丝一毫也能捕捉到。既然这样,就跟着心走,尽力之后,剩下的就随缘吧。至少现在,我想勇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