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父母的爱对我在感情里的影响,藏在很多细节里。
爸爸的爱,是无条件的包容。他总在做事里藏着关心,话不多,却会在我情绪低落时主动靠近,用行动告诉我“有我在”。这份爱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爱一个人——默默付出,只希望对方开心。这点我很清楚,也该肯定自己。
但爸爸的爱也悄悄给了我一份期待:我总希望伴侣能像爸爸那样,无条件包容我、爱我。可这份期待,我从来没说出口。就像在爸爸那里感受到的“很多事不用说,对方也该懂”,我把这份默契搬进了感情里。我默默对人好,不邀功,总觉得对方该看得到,该同样回应我;可同时,我又渴望对方把爱说出来——就像爸爸的爱里少了点直白的表达,我心里其实藏着一份对“说出口的在意”的期待。
妈妈的爱则是另一种模样:用指责藏关心。她总先批评,再默默做事。这份爱让我在感情里变得矛盾。明明想夸对方做得好,话到嘴边却变了味,说不出软乎乎的认可;可要是对方做了让我不开心的事,我又希望他能像爸爸一样来哄我,要是不来,心里翻来覆去想“你怎么看不出我不高兴?为什么不来哄我?”——就像觉得爸爸能看穿我的情绪一样,我也默认伴侣该懂我的言外之意。
要是对方没按我的期待来,我就会下意识慌了:是不是他不爱我了?是不是我不够好?妈妈总说“要做得更好”,这份叮嘱像根弦,让我在感情里总怕自己“不够好就会被嫌弃”。于是我会脱口而出带刺的话:“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为什么不懂我?”其实心里只是想让他多在意我一点,可话说出来全成了指责。
对方当然会蒙圈。他可能只是累了,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却把他的沉默当成“不爱我”的证据,把他当成了“需要我做到完美才会认可我”的妈妈。等情绪平复下来,我又会后悔:明明是想被哄,怎么就变成了吵架?可下一次,还是会掉进同一个圈里。
所以我的感情总像坐过山车,开始时轻松自在,因为没进入亲密关系,不用暴露那些藏在骨子里的习惯。可一旦靠近了,父母爱的影子就会冒出来:我既想像爸爸那样默默付出,又期待对方像爸爸那样无条件包容;既带着妈妈“要做好”的紧绷,又会在受伤时用妈妈的方式竖起刺来保护自己。
我总怕把真心摊开,像剥掉壳的蜗牛,露出软乎乎的内里。我不相信有人会爱“不完美的我”,于是把脆弱藏得严严实实,却又指望对方能在黑夜里,凭着一份我没给过的“地图”找到我的心。这多不公平啊——就像玩游戏不给提示,谁能一直有耐心猜呢?
但现在我慢慢想明白了。爸爸的爱让我懂得什么是“无条件的在意”,妈妈的爱让我看清自己不喜欢哪种相处方式——原来我不是不会爱人,只是被过去的习惯捆住了。妈妈的指责里藏着怕我受委屈的疼,爸爸的沉默里藏着不善表达的温柔,他们的爱从来都真实,只是我把这份爱里的“相处模式”当成了感情的“标准答案”。
其实感情里哪有标准答案?我不用逼着自己完美,也不用逼着对方猜。真诚比什么都重要。以后我想试着把话说开:想要被哄,就直接说“我现在有点难过,你陪陪我好不好”;希望对方包容,就告诉他“我有时候会有点小脾气,可能是怕你不爱我,你多担待呀”;看到对方的好,就大大方方夸出来,不用不好意思
我该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哪怕不完美。不用盯着别人给我打分,我自己的感受才最重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他不是爸爸,也不是妈妈,他只是他。我有爱别人的能力,也有分辨真心的能力,现在缺的,只是一点点“敢把真心说出来”的勇气,和“相信别人真的会接住这份真心”的底气。
我很爱我的父母,也爱自己。以后,只想活得更舒展一点:该说的话不憋着,该认的错不躲着,该信的爱不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