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总在聊“课题分离”的话题,如今那些纠结差不多有了答案,眼下我要面对的,更多是关于生活与生命的课题。所以这段时间我忙着打理各种琐事,不像从前那样,总盯着“焦虑型”“回避型”的标签去深挖内心——或许正因为这样,大家才觉得好像看不清我最近的状态了。
但我想跟大家说:是不是得先把自己的能量攒足了,再去分享?就像这次旅行回来,我其实还没完全调整到满电状态,要是急着分享,说不准会掺杂些杂乱甚至负面的情绪。最开始我只想写点东西给自己看,后来才慢慢想通:不一定非要等自己处在完美状态才分享,不完美的时候也可以开口。解开这个心结后我才明白,不管是自己的闪光点,还是那些藏在暗处的小情绪,都值得被说出来。
这次旅行回来,我确实开心,好像重新找到了自己,也更爱自己了。但开心过后难免有落差,这正是我现在要学着应对的。就像之前那份月薪六七千的工作,明明能cover我的生活开支,连买喜欢的东西都够,可那时候的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我好像一直学不会活在当下,要么在当下苛责自己,要么转头就怀念过去、期盼未来——所以“活在当下”,成了我眼下最重要的课题。
再说说焦虑型依恋吧,它可不光出现在感情里,生活里到处都有它的影子。这段时间我摸索出一套和它相处的办法:每当焦虑感涌上来,脑子第一反应总是“快关上心门,赶紧反击”,但这时候我会逼着自己先理性分析——这份焦虑是真的有必要吗?分析完之后,最难的一步其实是“等”。对焦虑型的人来说,好像只有得到回应才能安心,可越急着要回应,越容易慌。这时候“耐心”就得站出来,把注意力从让我焦虑的事上挪开:跟朋友聊聊天、去看场电影,哪怕只是做点无关的小事,把注意力打散了,就没那么难等了。等真的收到回应,再回头理性分析就好。
要记得一点: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别人怎么回应、事情最终走向如何,那都是别人的课题,和我们没关系。就像发了面试简历,发完后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就够了,对方回不回复、怎么回复,都是他们的事;还有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本质上是基于他们自己的经历和立场产生的,我们完全没必要放在心上,专注做好自己就行。
之前我总说想找一段健康平等的关系,后来才发现,这样的关系确实存在,但也不用因此否定那些不完美的关系——难道不健康、不完美的,就不算关系了吗?其实不是,关键在于怎么权衡。这一点我现在还有点迷茫,不过打算先试着观察、适应,慢慢找答案。
说到底,我才是自己人生这场“游戏”的主导者和开发者。你既然选择进入我的游戏,享受它带来的体验,就得遵守我的规则,这样才能一起走到“胜利”的时刻——当然,游戏里也会有属于你的奖励。但最终你是选择留在我的游戏里,还是转去玩别的,全看你自己的选择,我的规则永远在这里。
我一直觉得,女生能拥有这样的“主体性”特别了不起。但这不是说要把自己封闭起来、非要一个人过日子,而是从心底相信自己的价值:哪怕戴着“面具”去社交、去工作都没关系,只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不被别人的评价牵着走,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就够了。
我测过26型人格,“绿老头”的特质占了不少,本来就很享受精神世界的丰盈,但现实层面的日子也得好好过——总不能光靠精神活着,精神满足也得有物质基础撑着。以前我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总在“打架”:精神说“这份工作不够优雅”,现实怼“先赚钱要紧,管什么优雅”。现在我才明白,最该解决的,是怎么让它们好好配合。
其实不用拿“一百分”的标准去要求精神世界,也别用这个标准苛责自己,不然只会无形中打压自己,觉得自己的精神追求不够好。精神世界也会累,它不是不想追求纯粹,只是我们得先填饱肚子才行。所以不如让精神世界稍微“迁就”一下现实:先让现实层面安稳下来,找一份不内耗、能轻松应对,又能满足基本生活的工作就够了,不用追求多大的成就;等现实站稳了脚跟,精神世界自然能更充裕。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不自信和自卑,这太正常了。我们要做的,是守住自己的主体性,活出女性力量。就像谈恋爱时,对方说的话让你难过、焦虑了,别先想着“他为什么这么说”,要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和让我难过的人在一起?为什么要忍受这些内耗?既然不舒服,为什么不主动离开?”好的关系是一起解决问题,不是互相制造问题。我们得用自己的洞察力去观察、分辨问题,然后像修bug一样慢慢解决——这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事,感情也一样,我们找的从不是“百分之百完美的人”,而是能接受对方“最差一面”的自己。
最后想再说一遍:既然有人选择进入你的“人生游戏”,那他为这份关系投入情绪、付出金钱,都是他自愿的选择,你完全不用觉得亏欠,更不用想着去“拯救”谁。我们要做的,从来都是把自己的能量整理好,轻装上阵就够了。你真的很好,很棒,你足够爱自己,也足够“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