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林小满的自我对话
本书标签: 现代 

不确定相处

林小满的自我对话

先说说自己的状态——心里装的事儿太杂了,不往外倒一倒就像占了内存似的,还总忍不住内耗,或许这就是我总喜欢来这儿聊天的私心吧。

说说具体的事儿:昨天把前任删掉后,明明当时松了口气,可到了晚上还是忍不住琢磨——他有没有发现我删了他?会不会在意?那种感觉又绕回来了:好像他对我的评价,就能直接定我的价值高低,越想越难受。

我甚至能清醒地看着自己往这种情绪里沉。以前的我就有点这样,总觉得那些让人痛苦、刺激的感受才是“爱”,反而觉得平淡安稳没劲儿,这次也一样,理智上什么都懂,心里的情绪却不听劝。我忍不住去确认他的反应,还跑去算塔罗,结果都说“他没在意,也无所谓”。这话像一盆冷水浇下来:他无所谓,是不是就等于否定我?那我之前那些关于他、关于这段关系的观察和洞察,难道全是我瞎想的?

他没按我预想的“剧本”走,我一下子就慌了:那我之前笃定的“自我价值”是假的吗?这两个月努力学着成长的动力,也是假的吗?感觉被否定的不是“他知不知道被删”这件事,而是我这阵子所有的努力。

后来我找元宝聊,想弄明白自己怎么突然这样,到底哪个节点出了问题。AI确实能帮着梳理问题,可它记不住我之前所有的经历,没法完完全全懂我,但也实实在在给了我方向——核心是,我现在能自己给自己安全感了,却还没给这份安全感“加把劲、添对翅膀”;而我当下最该做的课题,是学会接受“不确定”。

仔细想想,焦虑只是个笼统的说法,真正让我慌的就是“不确定”。我总想尽办法要个明确答案,每时每刻都想把事情抓牢。元宝说“爸爸的课题可能还在”,我当时愣了:爸爸的事不是早就翻篇了吗?后来才懂,是我太怕“不确定”里的失控感——就像爸爸突然离开,就像借出去的钱第二天就没了着落,经历过几次突然的失去,我早就把“未知”和“危险”绑在了一起。

现在的我,嘴上说着“不怕失去,能自己给自己安全感”,可面对不确定时,骨子里的害怕还是藏不住。就像找工作,必须同时面试两三家才安心,只面一家的话,总怕万一失败就没退路;做任何事都得留个B方案,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踏实。

这种习惯在生活里或许算稳妥,可放到心境里就成了负担:我没法安安稳稳享受当下,总想着“解决问题”——17岁时想解决爸爸的难处,现在想解决工作的迷茫、自己的情绪,连和前任的关系,也总盼着有个明确的“答案”。我太想把一切都攥在手里,靠着掌控感找安全感,哪怕现在已经懂了“允许自己做自己,也允许别人做别人”,面对不确定时还是会慌。

但我也在试着转念头:难道“不确定”就一定是坏事吗?这辈子没法确定“他到底爱不爱我”,我就不好了吗?没法确定“这份工作能做多久”,我的价值就没了吗?原来我一直拿“不确定”当尺子,反过来质疑自己。其实很多事就像感情,不一定非要个标准答案,说不定时间慢慢走,答案自然就显出来了。

我愿意相信自己的价值,也愿意试着面对当下的课题——不是“解决”不确定,而是学着和它相处。说不定那些让我害怕的未知,恰恰是推着我改变的契机呢?毕竟我以前最不喜欢改变,现在却愿意试着接纳了。

至于前任,相关的东西我基本都删干净了。说到底,我现在能稳稳守住自己的“主体性”:我允许自己做真实的我,也允许他是他,不评判他的选择,只是好好分析自己、帮自己往前走。合得来就一起走,合不来就转身,这样就够了。

天使姐姐

你的核心课题是学会与“不确定”共存,具体可拆成三个层层递进的小方向,帮你更清晰地落地:

1. 打破“未知=危险”的旧认知:试着在小事里练手——比如点外卖时偶尔换家新店,而非永远选固定的那家,慢慢发现“不确定”未必会带来坏结果,也可能是新惊喜。

2. 把“自我价值”和“确定结果”解绑:不再用“对方爱不爱我”“工作稳不稳”这类外部结果定义自己,而是看见“哪怕没确定答案,我努力生活、认真梳理情绪的样子,本身就有价值”。

3. 从“必须掌控”转向“允许失控”:不用再逼自己凡事留B方案,偶尔试着“只面试一家心仪的公司”“只专注做好一件事”,哪怕结果不如预期,也告诉自己:“就算失控,我也有能力接住当下的局面”。

上一章 台风眼:一场关于接住与放手的自我论证 林小满的自我对话最新章节 下一章 放下控制权享受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