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伪炬
本书标签: 现代  bg  恋爱   

第二章 野火初燃

伪炬

项目方案在沈砚的“背书”下,获得了深化推进的机会。那封抄送了整个市场部和高层顾问组的邮件里,“苏倦”的名字,第一次被列在“方案深化负责人”的位置上,紧随在林薇之后。这微小的变动,像一颗投入看似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公司内部漾开了一圈圈不易察觉却真实存在的涟漪。

苏倦能清晰地感知到空气的微妙变化。走廊上擦肩而过的目光,不再是完全的忽视或纯粹对新人的好奇。王哲脸上挂着的笑容变得有些僵硬,像糊了一层浆糊,偶尔投来的视线里,掺杂着审视、冷意,以及一丝被冒犯的不悦。他那种资深员工对新人的、理所当然的优越感领地,似乎被无形地撬开了一角。其他同事的态度则分化得更明显:有人带着探究的意味靠近,试图从她这里捕捉些关于沈砚的蛛丝马迹或她“上位”的秘诀;有人则不动声色地拉开了距离,眼神里飘着“关系户”、“攀高枝”之类的无声标签。

这些变化,像细密的针,刺在苏倦的皮肤上。最初,当沈砚温润平和的声音在会议室里为她那几乎被判死刑的方案指出一条生路时,心脏被巨大冲击力攥紧的感觉,以及随之而来的、混合着强烈感激和被理解的隐秘悸动,是真实的。那种感觉,如同在冰冷的荒漠跋涉许久,突然有人递来一盏灯,不仅照亮前路,还仿佛看穿了你灵魂深处对光明的渴望。

然而,这份悸动在现实的冷风里,还没来得及发酵成任何旖旎的幻想,就被一种更尖锐、更迫切的情绪取代了——清醒的警惕,以及对力量赤裸裸的渴望。

她太明白了。沈砚是谁?是云端之上的人物,是能轻易拨动项目甚至部门走向的存在。他的一句话,可以像今天这样,为她推开一扇门;但下一句话,同样可以像碾死一只蚂蚁般,将她连带着她那点可怜的“锐气”一起扫入尘埃。

他的“懂得”,他的“包容”,他的“指引”,或许只是他丰富阅历下的一种习惯性姿态,一种强者对尚有潜力但明显处于下位者的、带着俯视意味的“向下兼容”。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面对一个有些想法但还稚嫩的学生,给予的鼓励和点拨。

这善意或许真实,但这善意的根基,是她此刻的弱小和需要引导。

她不能,也绝不允许自己,将前途系于这种飘渺的“善意”之上。依赖他人赋予的光亮,永远不如自己成为光源来得可靠。沈砚递来的那盏灯,照亮了前路,也无比清晰地照见了她自身的不足和脆弱。这份清晰的认知,非但没有让她沮丧,反而像投入干柴堆的火星,瞬间点燃了她心底沉寂已久的、名为野心的火焰。

她需要的,不是谁的青睐或庇护。她需要的是扎扎实实握在手里的东西——是无可辩驳的能力,是掷地有声的成绩,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里,凭自身力量杀出一条血路、赢得尊重的资格。沈砚的出现,像一面镜子,让她看到了更高处的风景,也让她无比清晰地看到了自己与那风景之间横亘的巨大鸿沟。而跨越这道鸿沟,只能靠她自己,一步一个带血的脚印。

那晚方案被肯定带来的短暂眩晕感,在看清现实后迅速褪去,被一种近乎冷酷的专注所取代。苏倦没有时间去回味沈砚深邃眼眸里的温和,更没有像情窦初开的少女那样,在深夜里反复咀嚼他说的每一个字、揣测他笑容背后的含义。她像一头嗅到了血腥味的幼兽,带着初生的獠牙和孤注一掷的狠劲,把自己更深地埋进了案头工作。

沈砚提出的MVP(最小可行性产品)测试思路,不再仅仅是解围的建议,而成了她眼中通往目标的唯一可行路径,是她野心蓝图的第一块基石。这思路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她之前方案中那庞大而虚幻的构想泡沫,露出了里面真正有价值的内核。她不再执着于构建一个完美却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迅速转变策略,像一个最精明的猎手,开始冷静地分解目标,寻找最核心的猎物。

她进入了近乎疯狂的学习和工作状态。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屏幕上密密麻麻打开的窗口,是国内外最新的社群裂变成功与失败案例的深度分析,是目标用户群体(Z世代)在各大社交平台的行为数据爬虫报告,是熬夜搭建的、包含数十个变量的测试模型,是反复精算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每一个环节的预估成本和风险值。咖啡成了续命水,外卖盒子堆在角落,她的眼底染上了浓重的青黑,但那双眼睛却像被擦亮的黑曜石,越来越亮,越来越锐利,里面燃烧着的是对数据和结果的极致渴望。

她主动出击,不再等待指令或被动求助。拿着那份被她反复打磨、逻辑严密、目标清晰的MVP测试框架,她直接找到了技术部负责相关接口的工程师张弛。

“张工,打扰了。关于新项目MVP测试的技术支持,有几个关键节点想和您提前对齐一下。”苏倦的语气平静而笃定,不再是新人小心翼翼的试探,而是带着明确目标的合作邀请。她将打印好的方案关键页推到张弛面前,上面清晰地标注了需要的技术支持点、预期时间节点和可能的技术难点预判。

张弛是个技术宅,平时最烦不懂装懂、需求模糊的业务方。他起初有些不耐烦,但扫了几眼苏倦的方案,眉头渐渐松开:“咦?这个用户行为触发机制的设计……有点意思。不过,你预估的这个并发量,服务器压力会很大,现有的资源可能……”

“我考虑过,”苏倦立刻接上,调出自己笔记本上的数据模型,“这是基于历史活动数据和本次种子用户精准筛选后的压力模型。峰值在这里,持续时间短。我查过,我们上周刚下线的一个活动服务器集群,正好在这个窗口期可以复用,资源利用率预估可以提升15%,成本反而能压下来。这是具体的资源复用方案和成本对比表。”她指尖在触控板上滑动,调出另一份详实的数据报告。

张弛推了推眼镜,仔细看着屏幕,眼神里的不耐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认真和一丝惊讶:“……准备得够充分啊。行,这个方案技术上可行,细节我们再敲一下。”

紧接着是用户研究部。面对资深用户研究员李姐提出的“用户筛选条件是否过于严苛导致样本量不足”的质疑,苏倦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辩解自己创意的独特性,而是冷静地调出她的核心数据模型。

“李姐,您看这里,”她指着屏幕上一条陡峭上升的曲线,“模型显示,在裂变传播模型中,核心种子用户的精准度和传播意愿强度,是初期裂变效率的核心引擎。虽然初始量少,但精准筛选出的高质量种子用户,其裂变转化率(K因子)预期是泛筛选用户的1.8倍以上,能更快突破临界点,反而节省了整体推广成本和周期。这里还有A/B测试的对照组设计预期结果图。”她的声音平稳,每一个结论都有数据支撑,逻辑链条清晰得无懈可击。

李姐看着那些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模型,最终点了点头:“数据说话。你的思路是对的,聚焦核心,用精准度换效率。筛选标准我们再细化一下。”

一周后,一份比初版方案厚重数倍、但字字珠玑、逻辑严密、落地路径清晰得如同施工图纸的《“破界”项目MVP测试执行方案v2.0》,出现在了项目组的共享文件夹里。这份方案里,充满了详实的数据支撑、清晰的流程图、明确的权责划分、精准的成本核算和详尽的风险预案。它像一件精心锻造的武器,闪烁着冷静而锐利的光芒。

苏倦坐在电脑前,手指悬在键盘的发送键上方。邮件地址栏里,项目组所有成员、部门总监林薇、顾问沈砚的名字依次排列。按照职场的某种潜规则,或者说“人情世故”,她此刻应该单独给沈砚发一封邮件,措辞恭敬地感谢他之前的“高屋建瓴的指导”,并“恳请沈总继续给予宝贵的意见”。这是维系这份“知遇之恩”、加固这条脆弱“人脉”的最稳妥做法。

她的指尖在冰冷的触控板上无意识地摩挲了一下。沈砚温和带笑的脸庞,那双深邃平和、似乎能包容理解她所有想法的眼睛,在脑海中一闪而过。那曾让她产生巨大悸动的“懂得”感,此刻却像一根细小的刺,轻轻扎了她一下。

不。

一个清晰而冷硬的声音在她心底响起。

她不需要这种带着俯视意味的“恩赐”。她不需要靠“攀附”来获得认可。沈砚的“指引”是契机,是钥匙,但打开门后,里面属于她自己的世界,必须由她亲手一砖一瓦地建造起来。她要的,是这份方案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和力量去征服所有人,而不是依靠沈砚名字的光环。

她的野心,是成为一座独立的山峰,而非依附于巨树的藤蔓。

苏倦的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她移动光标,没有单独抄送,没有额外的私信。她只是在群发邮件的收件人列表里,将“沈砚”的名字放在了“林薇”之后、“王哲”之前的那个标准顾问位置。邮件的主题简洁有力:“【破界项目】MVP测试执行方案v2.0 - 请审阅”。正文部分,更是只有最核心的优化要点、测试计划时间轴和关键负责人信息,语言精准、专业、冰冷,没有任何多余的、指向个人的、带有情感色彩的言辞。

她深吸一口气,指尖重重落下,按下了发送键。

邮件发送成功的提示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苏倦向后靠进椅背,长时间紧绷的神经微微放松,带来一阵眩晕般的疲惫,但随之涌上的,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滚烫的充实感。

窗外,城市的霓虹开始闪烁,照亮了她眼底那簇名为野心的火焰,正越烧越旺,无声却势不可挡。她知道,这仅仅是她向上攀爬的第一步,一场漫长的、属于她一个人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

沈砚?他或许曾是指路的星辰,但她的征途,只能靠自己的双脚去丈量。那份因“懂得”而产生的悸动,已被她冷静地剥离、压缩,转化为燃料,投入了心中那口名为“自我实现”的熔炉之中。

上一章 第一章 百分之一的奇迹 伪炬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三章 实战试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