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真源的话剧开演前半小时,韩砚清在后台入口撞见了他。男人穿着月白长衫,袖口绣着缠枝莲纹样,正是民国时瓷器商的典型装束。他手里捏着半块碎瓷片,边缘泛着青幽的光——那是昨晚刚从话剧道具里剥离出的怨念结晶。
张真源第三幕第五场的台词,‘窑火不灭,匠心不死’,重音落在‘不灭’上。
张真源把碎瓷片塞进她手心,
张真源这是引魂诀的起韵,能让藏在观众席里的‘瓷怨’显形。
韩砚清指尖抚过碎瓷的裂痕,触感像极了五百年前景德镇御窑里那只碎掉的青花梅瓶。
那时她刚学会用灵力修补瓷器,马嘉祺站在窑口看她笨手笨脚地拼合碎片,火星子溅在他藏青色的袍角上,烧出个铜钱大的洞。
后来那只梅瓶成了他们的传讯器,瓶身上的冰裂纹路会随着对方的灵力波动发光。
韩砚清马嘉祺说,三个失魂者的亲属都买了前排票。
她把碎瓷片收进锦囊,
韩砚清张真源,你祖父当年在琉璃厂修补的‘血沁瓷’,是不是也附着过类似的怨念?
张真源整理戏服的手顿了顿。他祖父曾是清末最有名的修瓷匠,专接古瓷修复的生意,却在1937年突然烧毁所有工具,从此闭口不提手艺。家族笔记里只记着一句:
“瓷有魂,藏于裂,聚于声,闻者失魂。”
剧场的顶灯突然闪烁两下。韩砚清抬头时,瞥见二楼包厢的阴影里站着个穿旗袍的女人,手里把玩着一只瓷瓶,侧脸的轮廓在灯光下泛着瓷器特有的冷光。
韩砚清别惊动她,话剧里的‘镇魂腔’需要她主动靠近舞台。
开场铃声响起时,马嘉祺的短信刚好进来:
马嘉祺张真源祖父的病历找到了,1937年曾因‘幻听’入院,同期北平有七起瓷商失踪案。
韩砚清抬头望向观众席,三个被圈出的名字对应的座位上,坐着两老一少,他们的脖颈处都有淡青色的纹路,像极了瓷器开片时的裂痕。
大幕拉开,张真源饰演的瓷器商缓步走上舞台。聚光灯打在他身后的展柜上,里面陈列着二十件高仿古瓷,其中那件明代永乐青花缠枝纹瓶,是严浩翔用3D打印技术复刻的,
瓶身里藏着宋亚轩调制的“安魂香”——以龙涎香和月光石粉末混合,遇灵力波动会释放出淡金色的雾霭。
张真源这只梅瓶,是我家传的宝贝。
张真源的台词带着刻意设计的韵律,每个字的尾音都拖着细微的颤音,
张真源当年我祖父修复它时,总说能听见瓷瓶里有人唱歌……
韩砚清注意到,二楼包厢的女人微微前倾了身体,手里的瓷瓶开始发出嗡鸣。观众席里的三个人同时瑟缩了一下,脖颈上的青纹变得清晰可见。
她打开手机里的频谱分析仪,屏幕上的波形正随着张真源的台词起伏——那是严浩翔根据《考工记》里的“审曲面势”原理编写的程序,能将台词转化为可视化的灵力波动。
第三幕演到高潮时,张真源举起那只永乐青花瓶,声音陡然拔高:
张真源“窑火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