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第一场雨来得突然,豆大的雨点砸在市博物馆的玻璃幕墙上,发出清脆的声响。韩砚清坐在守夜人展区的长椅上,手里捧着一封泛黄的信——是上午整理历代守夜人遗物时发现的,信封上没有署名,只写着“致未来的守护者”,信纸边缘已被岁月浸得发脆,字迹却依旧清晰。
“民国二十六年,倭寇犯境,守夜人全军覆没前,我将灵音草种子埋于城墙根下,若你见此信,便知守护从未中断……”韩砚清轻声念着信中的内容,指尖抚过信纸上的泪痕,眼眶微微发热。五百年前,她曾见过民国守夜人浴血奋战的场景,却不知他们在最后时刻,还留下了这样的希望。
马嘉祺端着两杯热姜茶走过来,将其中一杯递给她:“严浩翔查过档案,这封信的作者应该是民国守夜人小队的队长,姓陈,是老陈的祖父,”他在她身边坐下,目光落在信纸上,“原来老陈说的‘祖辈的约定’,就是这个。”雨声渐大,展区外的灵音草在雨中轻轻摇曳,淡绿色的微光透过玻璃,落在信纸上,像是在回应信中的守望。
展厅门口传来脚步声,丁程鑫和贺峻霖撑着伞跑进来,身上沾了不少雨水。“外面的守护提示牌都检查过了,没被风吹倒,”丁程鑫擦了擦脸上的雨水,笑着举起手机,“还拍了雨中的灵音草,特别好看,贺峻霖已经发去直播间了。”贺峻霖点头:“直播间里好多人说,想下雨天来看看灵音草,感受一下守夜人的故事。”
宋亚轩和张真源带着几盆新培育的灵音草走进来,叶片上还挂着水珠。“这是用老陈祖父留下的种子培育的,”宋亚轩轻轻拨弄草叶,“刚才在雨中,它们的微光比平时更亮,像是在和信里的守夜人呼应。”张真源补充道:“我们还在每盆草旁边放了小卡片,上面抄了信里的句子,让来看展的人也能感受到这份约定。”
严浩翔和林小满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走过来,屏幕上是他们刚制作的“守夜人信笺互动系统”。“只要扫描信上的二维码,就能听到老陈祖父的模拟声音,”林小满指着屏幕,“我们还把历代守夜人的信件都整理进去了,以后游客就能通过这个系统,和过去的守护者‘对话’。”老陈这时也走进展区,看到那封信,眼眶瞬间红了:“小时候听父亲说,祖父牺牲前留下了一样东西,没想到是这封信。”
雨渐渐小了,韩砚清起身走到灵音草盆栽旁,将那封信轻轻放在其中一盆草的旁边,然后翻开守夜人日志,在新的一页写下“初夏遇民国守夜人信,守护精神跨世传”,旁边画了一株雨中的灵音草。“我们应该把这封信展出,”她看向众人,“让更多人知道,守夜人的守护,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代代人的接力。”
马嘉祺点头,拿起笔在日志上补充:“还要在每个遗迹旁立一个‘守夜人信笺角’,让游客也能写下自己的守护心愿,就像过去的守夜人写下这封信一样。”众人纷纷赞同,丁程鑫立刻开始设计信笺角的样式,贺峻霖则联系木工师傅,准备制作放置信件的木盒。
傍晚时分,雨停了,夕阳透过云层,在天空中洒下一道彩虹。韩砚清和马嘉祺站在展区门口,看着雨后的灵音草,叶片上的水珠折射着阳光,泛着淡淡的光晕。“你说,老陈的祖父看到现在的景象,会不会很欣慰?”韩砚清轻声问。马嘉祺握住她的手,目光坚定:“一定会的,他留下的种子发了芽,他的约定也被我们实现了。”
展厅里,宋亚轩轻轻唱起《山河谣》,歌声在雨后的空气中格外清澈。张真源引导着几位留下来的游客,在信笺角写下自己的心愿,一位老奶奶写下:“愿我的孙子也能成为有担当的人,守护身边的美好。”孩子们则画下灵音草和守护提示牌,稚嫩的笔画里满是真诚。
韩砚清翻开日志,将游客们的心愿摘要写在信的记录旁,然后合上日志,轻轻放在展柜里。展区外的灵音草在晚风中摇曳,微光闪烁,像是在轻声诉说着跨越时空的守护故事。她知道,这封信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就像雨中的灵音草,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都会带着前人的希望,继续守望这片土地,传递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