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的四月,草原已铺满新绿。
南茉跟着萧彻去看牧民转场时,恰逢一场春雨,细密的雨丝落在草叶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孩子们骑着小马,跟在牧民身后,小豆子还学着牧民的样子,吆喝着驱赶调皮的小羊,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再过几日,草原的野花就要开了,漫山遍野都是,比清河镇的杏花还好看。”萧彻勒住马,指着远处的山坡,眼底满是笑意。他身上的玄色劲装沾了些泥点,却丝毫不减英气,反而多了几分烟火气。
南茉望着远处的景象,忽然想起沈砚之今早说的话——他已将草原的植物图谱整理好,还记录了牧民的传说,打算带回清河镇,编进《北疆风情录》里。“沈大人说,等回去后,要在崇文阁分馆设个‘南北文化展’,把北疆的皮毛、乐器和中原的孤本、字画放在一起,让大家都能看到两地的特色。”
“这个主意好。”萧彻点头,目光落在她身上,“等转场结束,我们就回去。清河镇的梅子该熟了,王伯的青梅酒也该腌新的了。”
提到清河镇,孩子们都兴奋起来,念念拽着南茉的衣袖:“南姐姐,我想阿竹了,还想书局里的小兔子,不知道它有没有长大?”
“肯定长大了,说不定还生了小兔子呢。”南茉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心里也泛起对故园的惦念——离开清河镇快一个月了,不知道阿竹把书局打理得怎么样,谢临舟设的书摊有没有新的话本。
【宿主!孩子们都想家啦!萧王爷也惦记着王伯的青梅酒呢!咱们该回清河镇啦!】小七的声音带着期待。
转场结束后,众人启程返回清河镇。
牧民们特意赶来送行,给他们装了满满一车的奶食和皮毛,还把那两只百灵鸟也送给了孩子们,说让它们陪着孩子们回到江南。萧彻骑着汗血宝马走在最前面,沈砚之坐在车厢里,一边整理草原的资料,一边给孩子们讲沿途的历史,南茉则靠在车窗边,看着熟悉的风景一点点靠近,心里满是归意。
行至江南境内时,远远就看见阿竹站在码头张望,身边还跟着谢临舟派来的听风楼弟子。看到马车,阿竹立刻跑过来,眼圈红红的:“小姐,你们可算回来了!书局一切都好,谢楼主的书摊还新到了好多话本,孩子们都等着你们呢!”
孩子们跳下马车,围着阿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有的说草原的马儿有多壮,有的说牧民的奶酒有多香,有的说星星有多亮。南茉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觉得,无论走多远,清河镇永远是最温暖的归宿。
回到书局的第二天,沈砚之就开始筹备“南北文化展”。
他让人把北疆的皮毛挂在分馆的墙上,把牧民的马头琴放在展台中央,还将带来的孤本一一摆好,旁边附上草原的传说故事;萧彻则让人把草原的草药样本整理好,贴上标签,放在展台的角落,供镇民们观赏;南茉则带着孩子们做了许多小灯笼,挂在分馆的屋檐下,灯笼上画着草原的风景和清河镇的景色,寓意“南北相融”。
开展那天,清河镇的镇民都来参观,连邻镇的文人也特意赶来。大家围着展台,有的对着北疆的皮毛啧啧称奇,有的拿着孤本认真阅读,有的听沈砚之讲解草原的传说,热闹得像过节。
张记点心铺的掌柜还送来刚出炉的桂花糕,笑着说:“南姑娘,沈大人,萧王爷,你们做的这事好啊!让我们这些没去过北疆的人,也能看看草原的样子,还能读到这么好的书!”
南茉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觉得,父亲当年想要“文脉传承、天下大同”的心愿,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实现。她转头看向身边的沈砚之和萧彻,两人也正好看向她,目光里满是温柔与认同。
日子又回到了往日的平静,却多了几分新的热闹。
每天清晨,南茉依旧会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只是课本里多了草原的故事;沈砚之会在分馆整理新到的孤本,偶尔也会给镇民们讲中原的历史和北疆的文化;萧彻则会陪着孩子们去骑马,教他们辨认草原的草药,偶尔也会去码头看看那匹汗血宝马,给它喂些草料。
谢临舟偶尔也会来清河镇,每次来都会带来新的江湖话本,还会给孩子们讲江湖的趣事。有次他来的时候,正好赶上南茉在给孩子们讲《北疆风情录》的初稿,他听了之后,笑着说:“我帮你们把江湖的故事也加进去,做成一本《天下风情录》,让大家既能看到北疆的草原,也能看到江南的水乡,还能看到江湖的豪情。”
南茉笑着点头,心里满是感激。她知道,这本《天下风情录》,不仅会记录下南北的文化,还会记录下她和身边这些人的情谊,记录下清河镇的温暖。
入夏那天,清河镇下了一场大雨。
雨后的天空格外蓝,彩虹挂在清河的上空,美得像一幅画。南茉带着孩子们在院中的老槐树下乘凉,沈砚之坐在一旁整理《天下风情录》的书稿,萧彻则在给孩子们削木剑,准备教他们练剑。
“南姐姐,等《天下风情录》编好了,我们能把它送到京城和北疆去吗?”小豆子拿着木剑,好奇地问。
“当然能。”南茉笑着点头,“我们还要把它放在崇文阁的总阁和北疆的牧民帐篷里,让更多人看到。”
沈砚之抬起头,目光温和:“等书稿整理好,我亲自送回京城,让崇文阁刊印发行。萧王爷也可以把书稿带去北疆,让牧民们也能读到。”
萧彻点头,手里的木剑已削好,递给小豆子:“好,到时候我们一起去,再带孩子们去看看京城的烟花,去看看北疆的雪灯。”
孩子们欢呼起来,围着萧彻要学剑。南茉看着眼前的景象,看着沈砚之认真整理书稿的样子,看着萧彻耐心教孩子们练剑的样子,忽然觉得,这样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时光。
她不需要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不需要卷入复杂的权谋争斗,只需要守着清河镇的书局,守着崇文阁分馆,守着身边这些牵挂她的人,守着这份温暖与安宁,就足够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院中的老槐树上,洒在孩子们的笑脸上,洒在沈砚之和萧彻的身上。清河的水潺潺流淌,带着清河镇的故事,带着南北文化的交融,带着所有人的情谊,流向远方,也流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