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苏老师其实只是个心里藏着柔软的“小女孩”。她单纯地相信“母女情深”,以为自己掏心掏肺的付出能换来体谅,却没料到李宁甜早已被市侩裹了心——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做她的女儿。她曾是个被父母疼爱的可爱小宝宝,是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演员,却在家庭的磋磨里,活成了被女儿随意使唤的“工具人”。
李宁甜的算计藏在每个细节里。儿子上学时,她死死把苏老师拴在家里:早饭要热、晚饭要做、衣服要洗、孩子要送,桩桩件件都离不开人,苏老师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拍戏。可她心里清楚,上学时的忙碌不过是借口,她只是不想让苏老师有机会“往外跑”,怕那份“被需要”的掌控感落空。
一到暑假就变了样。孩子们在家不用赶早送学校,琐事明明少了大半,李宁甜却突然“通情达理”起来,催着苏老师去横店拍戏。理由说得冠冕堂皇,“妈你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吧”,心里打的却是另一副算盘:暑假孩子自己能糊弄着带,苏老师在外拍戏能挣钱,等她杀青回来,那些辛苦钱正好能塞进自己口袋,供她出去玩乐潇洒。怪不得苏老师总在暑假接戏,哪里是“轻松了”,分明是被女儿算准了时间,当成了“移动提款机”。
更让人寒心的是她的刻薄。苏老师洗碗时手滑打碎了碗,她不帮忙收拾,反而举着手机拍视频狂笑,好像母亲的狼狈是什么天大的笑话;苏老师带娃累得直不起腰,她在一旁阴阳怪气“小心把孩子喂坏肚子”,字字句句都带着恶意。她哪里是在拍“日常”,分明是把母亲的辛苦当成取乐的素材,把对长辈的不敬当成“个性”。
家里明明请得起保姆,她却偏要把所有家务推给苏老师;自己有手有脚能看娃,却非要榨干母亲最后一点价值。苏老师在横店熬夜拍戏挣的钱,转头就成了她买包、旅游的资本;苏老师在片场受的累,在她眼里不过是“应该的付出”。
如今苏老师马上杀青了,所有人都以为她能歇歇,可谁都知道,她回的不是西安那个真正的家,而是北京那个等着吸她血的“牢笼”。李宁甜哪里会让她轻松?不过是换个方式继续使唤:“妈你回来了正好,孩子暑假作业没人辅导”“我最近手头紧,你这戏的片酬先给我周转下”……
苏老师的单纯和善良,在李宁甜的市侩面前,成了被拿捏的软肋。她以为的“母女情”,不过是女儿精心编织的骗局,而她这个还藏着点天真的“小女孩”,就这么一步步被拖进了无底的深渊。
苏老师在片场收到李宁甜的消息
李宁甜妈杀青早点回来,孩子想你了
苏老师看着屏幕笑了笑,眼底却藏着一丝疲惫——她比谁都清楚,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的钱该到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