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父母,心里总像压着块温吞的石头,不疼,却沉甸甸的。他们不是坏人,甚至在旁人眼里,是“顾家”“本分”的好人,可他们给我的爱,总裹着一层“你该这样”的壳,让我喘不过气,又舍不得推开。
从小我就知道,“懂事”是他们对我最大的期待。摔倒了不能哭,因为“女孩子要坚强”;想要戏台的花裙子不能说,因为“家里不富裕,要懂事”;连选丈夫,他们也说“他老实,能给你安稳日子,该嫁”。那些“该”字像小鞭子,抽着我往他们画的框里钻,慢慢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结婚后受了委屈,跑回娘家想诉苦,妈却一边给我擦眼泪一边说:“谁家夫妻不吵架?忍忍就过去了,为了孩子,别折腾。”爸坐在旁边抽烟,半天说一句:“男人嘛,难免有脾气,你让着点。”我张了张嘴,那些哽咽的委屈突然就说不出口了——他们不是不爱我,是他们的世界里,“忍”就是过日子的真理,“安稳”就是最大的幸福。可他们没问过我,这样的“安稳”,我过得累不累。
后来想重新登台唱秦腔,他们第一个反对:“都多大年纪了?在家带带孩子不好吗?抛头露面的,让人笑话。”我知道他们怕我辛苦,怕我被人议论,可他们没看见我翻旧戏服时眼里的光,没听见我偷偷哼调子时心里的甜。他们用“为你好”拦住我,却不知道,那扇关住“折腾”的门,也关住了我心里最后一点念想。
有时候看着别人家的父母,会羡慕到发酸。听邻居说“我妈让我大胆去闯,失败了家里有饭吃”,听戏班姐妹说“我爸总说我唱得最好,比谁都强”,我就忍不住想:如果我的父母也能这样,哪怕只说一句“你受委屈了,爸妈在”,是不是我就不用在婚姻里硬扛那么多年?是不是我就敢早点捡起丢下的戏台梦?
可我又怨不起来。他们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饿过肚子,受过穷,在他们眼里,“不折腾”“有人疼”就是最好的人生。他们把自己认为对的路指给我,把“安稳”缝进我的日子里,这份心意是真的,只是太笨拙,太沉重。每次挂掉他们劝我“忍忍”的电话,我都会抹眼泪,不是怪他们,是怪这日子怎么就过得这么拧巴,怪自己怎么就没勇气说一句“我不想忍了”。
现在他们老了,电话里还是会说“别太累”“对孩子好点”,只是语气里多了点小心翼翼。我知道他们也在学着理解,只是一辈子的观念太难改了。我不再奢求他们说“你去闯吧”,只希望他们身体健康,知道我现在虽然累,但心里有了点自己的光——哪怕这点光,是我自己硬撑着点亮的。
其实我懂,他们爱我,只是用错了方式。就像老照片里,他们抱着小时候的我笑得那么暖,只是岁月把他们磨成了“该稳重”的样子,也把我磨成了“该懂事”的模样。只是偶尔在深夜,我还是会想起那个想穿花裙子、想站在戏台中央的小女孩,她眼里的光,其实从未真正熄灭过。
我把老照片轻轻放回相册,上面的灰尘沾了点在指尖——爸妈,我不怪你们了,只是如果有下辈子,我想试试,为自己活一次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