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的轨道
林溪拖着贴满航空标签的行李箱走进伦敦艺术学院宿舍时,窗台上的小盆栽还沾着出发前崔胜澈塞给她的“幸运土”——说是成员们一起去花市挑的,能帮她“快速适应陌生气候”。她把盆栽摆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是李知勋手写的乐谱便签,背面画着歪歪扭扭的13个小人,下面标着一行字:“灵感枯竭时,就当我们在给你打节拍”。
进修生活比林溪预想的更紧凑。每天泡在工作室改设计稿到深夜,偶尔抬头看窗外的伦敦夜景,手机会准时弹出成员们的消息。有时是权顺荣发来的编舞片段,配文“新想法,等你回来提意见”;有时是夫胜宽直播截的图,画面里他举着写有“林溪老师论文加油”的手幅,背景里还能听到全圆佑无奈又纵容的笑声。她曾在赶论文的凌晨收到文俊辉的消息,只有一张照片:成员们围坐在练习室的地板上,对着她社交账号里发的画展打卡照,认真讨论哪幅作品的色彩用得更巧妙。
而屏幕那头的SEVENTEEN,也在各自的领域里继续发光。DK拿到音乐奖项那天,后台采访时被问到获奖感言,他下意识摸了摸西装内袋——那里装着林溪出国前给他的“声带保护小贴士”卡片,最后笑着说:“想感谢一位‘隐形听众’,以前总听她夸我的和声,现在也想让她听到这个好消息。”这段采访片段被粉丝剪辑后传到网上,林溪在课堂休息时刷到,手里的咖啡杯差点洒在笔记本上,笔记本里还夹着去年她帮DK整理的声压练习计划表。
Hoshi的编舞被国际舞团借鉴的消息,是尹净汉第一个转发给林溪的。附带的视频里,权顺荣站在舞台侧幕,看着外国舞者跳着他编排的动作,眼眶微微发红。他给林溪发消息:“想起你第一次看我们练舞,说‘每个动作都像在讲故事’,现在这个故事被更多人听到了。”林溪回了他一张自己画的速写,画的是权顺荣编舞时常用的手势,旁边写着“下一个故事,我还在等”。
SEVENTEEN拿到大赏的那天,林溪刚好结束论文发表。她在礼堂外的走廊里刷到直播回放,看到13个人站在领奖台上,崔胜澈发言时特意停顿了一下:“还有一位现在在国外的朋友,虽然不能和我们一起站在这里,但我们知道,她一定在屏幕前为我们鼓掌。”镜头扫过成员们,全圆佑对着镜头比了个“电话”的手势,徐明浩则笑着指了指天空,像是在说“这份荣耀也分享给远方的你”。林溪靠在墙上,看着屏幕里熟悉的笑脸,突然想起第一次当助理时,她因为紧张打翻了李硕珉的保温杯,成员们没责怪她,反而一起帮她收拾,说“以后我们就是一起成长的伙伴”。
距离从不是羁绊的阻碍,反而让彼此的牵挂更具体。林溪会在路过唱片店时,特意拍下SEVENTEEN的新专辑,发在只有他们能看到的群里;成员们会在练习室的白板上,每周更新一次“给林溪的加油语”,从“记得吃早餐”到“论文答辩顺利”,从未间断。有一次林溪发了张在图书馆熬夜的照片,第二天就收到金珉奎寄来的包裹,里面是13份不同口味的能量棒,每一份包装上都有成员手写的备注,李灿的字最稚嫩:“溪姐别熬夜,我们还等着听你讲伦敦的故事呢。”
某个周末的下午,林溪坐在泰晤士河边写生,手机突然震动。是SEVENTEEN的群视频邀请,画面里13个人挤在练习室的沙发上,背景里还能看到没收拾的奖杯。“林溪老师,”崔胜澈笑着举了举手里的奶茶,“我们在庆祝回归打歌一位,特意留了你的份,等你回来补上。”权顺荣抢过手机,晃了晃身边的编舞笔记:“我新编了一段舞,等你回来教你,就当是你帮我们改舞台设计的谢礼。”
林溪看着屏幕里叽叽喳喳的一群人,阳光洒在画纸上,刚好勾勒出泰晤士河的波光。她突然明白,所谓“各自的轨道”,从不是平行远离,而是像他们曾经一起设计的舞台灯光那样——你在远方发光,我在另一片星空回应,彼此的光芒交织在一起,从来都没有分开过。她对着手机笑了笑,举起手里的画笔:“等我回去,要给你们设计下一张专辑的封面,可别偷懒,要拿出最好的作品跟我配合啊。”
屏幕那头,13个人的欢呼声几乎要冲破听筒,而河风吹过,把这份跨越山海的约定,轻轻送向了更远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