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灵异悬疑小说 > 雾镇回响
本书标签: 灵异悬疑 

第四十五章 冬至的汤圆

雾镇回响

冬至的寒气像层薄冰,裹着糯米的甜香在青石镇的巷弄里漫延。林墨蹲在老槐树的新苗旁,看着张教授往陶土锅里下汤圆,圆滚滚的白团在沸水里翻滚,其中一颗汤圆的糯米皮裂开,露出里面的黑芝麻馅,馅心滚落到第二十九片新叶上,叶片突然渗出乳白色的汁液,像融化的猪油,汁液滴落在雪地里,竟烫出个小小的圆坑,坑底浮着半透明的鳞片,鳞片边缘的纹路在蒸汽里泛着微光,与青铜鼎的年轮纹完美咬合。

鳞片里的光影在甜香中晃动:1933年的冬至,李守义的妻子坐在灶台前,往汤圆馅里掺着青铜粉末,粉末与芝麻混在一起,在馅心凝成暗金色的粒。她往糯米粉里加的不是清水,是槐花蜜调的浆,蜜浆揉出的面团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面团接触到沸水的瞬间,冒出金色的气泡,气泡里浮出1963年的画面:爷爷举着同样的汤圆,在矿道里与队员们分食,汤勺碰在搪瓷碗上的脆响,与青铜鼎的嗡鸣频率相同,把石兽的低吟压下去了三分。

“这汤圆能暖透土地里的记忆。”赵宇捧着个粗瓷碗走过来,碗里的汤圆已经凉透,糯米皮的褶皱里嵌着暗红的印记,像浸透了血,“在爷爷的行军锅里找到的,碗底刻着‘1963’的字样,刻痕里缠着几缕棉线,线结的样式和寒衣节棉袍的线头一模一样,只是线头系着个小小的布偶,布偶的肚子里塞着片忆蜂翅膀,翅膀上的糖霜在蒸汽里慢慢融化。”

他往碗里舀汤圆时,汤勺碰到碗底发出“叮当”声,声音震得碗里的汤面泛起涟漪,涟漪里浮出1963年的画面:爷爷蹲在矿道里,用地质锤把青铜碎片敲成粉末,撒进汤圆馅里,锤柄上缠着的红绳,和端午香囊的系带是同一个结法,绳头沾着的糯米粒,在烛光里闪着琥珀色的光。

晓晓背着竹篓从镇外的磨坊跑出来,篓子里装着十几个陶土罐,每个罐口都贴着张红纸,上面用毛笔写着不同的姓氏:陈、林、李、张……最新的那张写着“赵”,字迹和赵宇爷爷的工作证上的签名一模一样。“在磨坊的地窖里找到的!”她举起贴着“李”字的陶罐,罐里的汤圆汤还冒着热气,里面浮着片记忆鳞,“奶奶的日记里说,1993年冬至,她把骨片手链煮进汤圆汤里,分装进不同的陶罐,让镇民埋在自家院子里,说这样石兽的影子就不敢进院,因为汤里有守鐘人的味道。”

日记的夹页里,夹着张泛黄的食谱,是陈景明的笔迹:“糯米五斤,黑芝麻三斤,青铜鼎锈末一两,守鐘人指甲灰五钱,同揉成丸,煮六时辰,汤成后埋于槐根三尺,可暖地脉三载。”食谱的末尾画着个小小的陶土锅,锅沿飘出的汤香里,缠着半片鳞片。

张教授的糖画摊前,支起了临时的炭盆,孩子们围着烤“汤圆糖”取暖。糖画的形状是颗圆滚滚的汤圆,糖心嵌着片黑芝麻,在蒸汽里泛着琥珀色的光。“尝尝这‘暖地糖’。”他递过来块圆形的糖,糖面结着层薄霜,“用1933年的汤圆汤做的,甜里带点米香,像那些被炉火藏起来的踏实。”

糖块在舌尖化开的瞬间,林墨眼前突然闪过1933年的冬至午间:陈景明蹲在老槐树下,往汤圆馅里揣着青铜碎片,碎片的棱角划破了他的手指,血珠滴在馅里,与芝麻混在一起,变成暗红色的团。他往汤里加的不是红糖,是暗河的水,水流进锅的瞬间,锅里的汤圆突然沸腾起来,汤面浮出无数个名字,都是1933年该平安过冬的镇民,每个名字旁边都漂着片记忆鳞。

“汤圆要煮到浮起来才算熟。”林墨的指尖划过陶土锅的边缘,锅身突然变得温热,里面的鳞片浮出无数个场景——1933年的镇民围着灶台分汤圆,1963年的地质队员举着搪瓷碗碰杯,1993年的李青给孩子喂汤圆,每个人的嘴角都沾着糯米,像被岁月吻过的印记,“1933年陈景明煮了九锅,1963年爷爷煮了十八锅,1993年李青煮了二十七锅……守鐘人揉的不是汤圆,是让石兽尝了就心软的‘人间暖’。”

说话间,老槐树的新苗突然剧烈摇晃,第二十九片叶子里的汁液顺着叶脉滴进陶土锅,汤圆汤突然冒出金色的泡沫,泡沫里浮出无数个细小的陶土碗,碗里的汤圆顺着锅沿往下流,在雪地上积成小小的溪流,溪流往鎮子的各个角落蔓延,所过之处,青铜碎片都在轻轻颤动,碎片上的年轮纹在汤香里闪成一片。

四人跟着溪流往鎮中心的土地庙走时,发现石板路上的汤圆汤渍都在发光,渍痕在地上织成张巨大的网,网里的雪突然融化,露出下面的青铜碎片,碎片反射的阳光在汤渍上画出蜿蜒的轨迹,像条金色的汤带。

土地庙的香炉旁,嵌着个巨大的青铜锅,锅里的汤圆汤还冒着热气,汤里浮着无数片记忆鳞,鳞片里的光影随着蒸汽晃动,拼出1933到2023年的冬至夜:每代守鐘人都在庙前煮汤圆,汤香顺着供桌流进土地,滋养着老槐树的根须。

林墨用爷爷的怀表钥匙撬开锅底的暗格,里面藏着本陈景明的煮汤圆笔记,笔记里夹着片完整的记忆鳞,鳞片里的光影是他的批注:“冬至丸,以糯米为皮,以鳞为馅,以守鐘人血为引,可让石兽的戾气随汤香消散,待2023年冬至,三百年满,其寒自解。”

鳞片的边缘有细密的齿痕,像被汤圆里的芝麻硌过。林墨突然注意到记忆鳞的背面,刻着行细小的字:“热汤最能化冰,就像团圆最能消寒。”

“该煮最后一锅汤圆了。”晓晓将自己的骨片手链磨成粉,拌进新揉的汤圆馅里,粉末接触到糯米的瞬间,面团突然泛起红光,“奶奶说过,新的守鐘人要在冬至午时把自己的血混进馅里,这样才能让石兽尝到最新的人间暖,彻底放下戾气。”

林墨、赵宇和晓晓同时将汤圆下进青铜锅,汤圆接触到沸水的瞬间,突然发出震耳欲聋的翻滚声,汤香化作金色的光带,缠绕着土地庙旋转。第二十九片叶子突然展开,叶面上的纹路是幅完整的做汤圆图:1933年的李守义夫妇在磨糯米,1963年的爷爷在调馅,1993年的李青在包汤圆,2023年的他们三人在煮汤圆,所有的影子都被汤香温柔地裹着,像被岁月抱在怀里。

土地庙的方向传来石兽的轻吟,却没有了以往的凶戾,更像满足的叹息。四人跑过去一看,所有的陶土罐都在同时发光,汤香顺着香灰流进土地,泥土里的根须接触到汤香的瞬间,都长出了白色的须,须上的糯米粒在阳光下闪成一片,像撒了把碎银。

当最后一缕汤香与夕阳交汇,所有的汤圆突然同时浮起,汤里的鳞片化作金色的光点,沉入土地庙下的青铜鼎碎片中,鼎身的年轮纹上,新的刻痕正在形成,最外圈的“2023”旁,结出碗糖做的汤圆,碗里的糖汤中,藏着“100”的印记,像个踏实的约定。

离开土地庙时,暮色把汤香染成了暖黄色。林墨回头看,老槐树的枝桠上,新的陶土碗还在不断被挂上,第二十九片叶子的旁边,停着只透明的忆蜂,翅尖的糯米粒在暮色里拼出“暖冬”两个字,像句实在的祝福。

张教授的炭盆旁,孩子们举着“暖地糖”在石板路上奔跑,糖汤圆的影子落在地上,与土地庙的汤锅连成一片。林墨的怀表在口袋里发出温润的光,表盖内侧的年轮纹上,每一圈都沾着糯米,1933到2023年的名字都在汤香里微笑。

他知道,冬至的汤圆不是祭品,是人间的暖意——就像汤圆总要煮得滚烫,记忆总要在热汤里融化,那些藏在糯米里的踏实,终会在每个寒冷的清晨,顺着汤香爬上新叶,在风里轻轻说:别怕严冬,因为我们会在锅里给你留着热汤。

远处的风箱声混着孩童的笑闹声,像首踏实的歌谣。老槐树的枝桠上,新的陶土锅还在不断被架起,每个锅里都藏着片记忆鳞,鳞片里的暖冬故事,正等着被后来人轻轻煮沸。

上一章 第四十四章 中秋的月饼 雾镇回响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