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分享会”后,林微和夜烬收到了公益组织发来的消息:城里有位叫朱超敬的音乐老师,听说了图书角的事,想捐赠一批乐器,还愿意定期来教孩子们音乐课。这个消息让两人既惊喜又期待,立刻着手在图书角收拾出一块空地,当作临时的“音乐教室”。
乐器送达的那天,整个村小学都沸腾了。二十个非洲鼓整齐地摆放在地上,还有一架电子琴靠在墙边,阳光洒在琴键上,泛着温暖的光。阿念和孩子们围在乐器旁,小心翼翼地伸出手碰了碰鼓面,又赶紧缩回来,眼里满是好奇与欢喜。
朱老师第一次来上课时,特意带了一兜糖果分给孩子们,大家很快就亲切地喊她“糖果老师”。她没有急着教乐理,而是先敲起非洲鼓,用节奏带动孩子们拍手,教室里很快响起整齐的节拍声。“音乐不是任务,是开心的事,”朱老师笑着说,“大家跟着感觉打,怎么舒服怎么来。”
林微和夜烬坐在角落,看着孩子们从一开始的拘谨,到后来跟着鼓点蹦跳,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灿烂笑容。有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小男孩,在朱老师的鼓励下,第一次敲响了非洲鼓,虽然节奏有些凌乱,却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他低下头,嘴角悄悄扬起笑意。
与此同时,林微想起公益组织提到的“蓝信封书信笔友计划”,便和夜烬商量,也为孩子们牵线了城里的笔友。第一封书信寄来那天,孩子们围在林微身边,看着她一封封拆开。阿念收到的信来自一个叫小雨的女孩,信里夹着一片晒干的银杏叶,还画着城里的摩天轮。
“我要给小雨回信!”阿念立刻拿起笔,趴在桌子上认真地写起来,她告诉小雨,苗疆的橘子熟了,后山有会发光的萤火虫,还画了一个小小的萤火虫图案贴在信末。林微看着孩子们趴在桌上写信的模样,有的歪着头想词,有的认真地画插画,心里满是柔软——纸墨间流淌的,是跨越山海的牵挂。
朱老师的音乐课成了孩子们每周的期盼。每次她的车刚停在村口,孩子们就会涌上去,围着她喊“糖果老师”。有一次朱老师生病请假,再回来时,阿念把攒了一周的野草莓塞给她,小声说:“老师,我们好想你,我还练了你教的鼓点呢。”朱老师眼眶一热,摸了摸她的头:“老师也想你们。”
书信往来也渐渐成了常态。孩子们会在信里跟笔友分享山里的趣事:“我今天摘到了野栗子,特别甜”“夜烬哥哥带我们去认了新的植物”;城里的笔友则会讲学校的社团活动,寄来画着地铁和高楼的明信片。有个孩子收到笔友寄来的油菜花种子,小心翼翼地种在院子里,说要等开花了拍下来寄给对方。
这天课后,朱老师拉着林微和夜烬说:“下个月村里有篝火晚会,咱们可以让孩子们表演个节目,非洲鼓合奏怎么样?”两人立刻点头,夜烬还主动提出帮忙制作背景板,林微则陪着孩子们排练,朱老师一点点纠正他们的节奏。
傍晚回家的路上,林微看着手里孩子们写好的回信,轻声说:“你看,音乐让他们变得自信,书信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咱们做的这些小事,真的在慢慢改变他们。”
夜烬握住她的手,指尖划过她掌心的温度:“不是我们改变了他们,是爱和陪伴在彼此成就。就像朱老师说的,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最纯粹的温暖。”
晚风拂过,带着橘子的清香。林微知道,图书角的故事里,又添了音乐与书信的篇章。这些细碎的温暖,会像种子一样在孩子们心里扎根,慢慢长出梦想的枝丫,而她和夜烬,会一直守护在这里,陪着孩子们,等待花开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