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晚会的夜晚,苗疆的夜空被火光染得通红。村中央的空地上,篝火熊熊跳动,身着银饰盛装的苗族乡亲们围着篝火唱起《迎客歌》,银饰碰撞的叮当声与歌声交织,瞬间点燃了全场气氛。林微和夜烬站在人群边缘,看着孩子们在朱老师的带领下做最后的准备,阿念攥着非洲鼓的边缘,指尖微微发白,却仍努力挺直脊背。
“别紧张,就像平时排练一样。”林微蹲下来帮她理了理鼓带,想起阿念之前偷偷说“手心全是汗”,便笑着补充,“就把台下的人当成后山的稻草人,跟着节奏打就好。”阿念用力点头,目光扫过人群里夜烬妈妈举着的手机,突然多了几分底气。
轮到孩子们表演时,二十个孩子抱着非洲鼓整齐列队。朱老师轻轻敲了下前奏,第一个鼓点落下的瞬间,原本紧张的气氛瞬间被打破——孩子们的节奏从起初的略显生涩,渐渐变得明快有力,《森林狂想曲》的旋律随着鼓点流淌开来,夜烬提前准备的沙锤和手摇铃适时加入,与鼓点形成美妙的呼应。
阿念站在队伍前排,起初眼睛紧紧盯着鼓面,当唱到“萤火虫飞呀飞”的段落时,她忽然抬头望向林微和夜烬,嘴角扬起灿烂的笑,鼓点也敲得越发坚定。火光映在孩子们的脸上,他们的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的羞怯,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自信与欢喜。
表演结束的刹那,全场掌声雷动。村民们用力鼓掌,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举着相机不停拍摄,夜烬妈妈抹了抹眼角,对身边的人说:“你看这些孩子,多神气。”朱老师走上前,挨个摸了摸孩子们的头,眼里满是骄傲:“你们比平时排练得还要好!”
晚会高潮时,苗族乡亲们拉起孩子们的手,邀请林微、夜烬和志愿者们一起围着篝火跳舞。阿念拉着林微的手,踩着鼓点蹦跳,银饰的叮当声、笑声、歌声混在一起,成了最动人的旋律。夜烬站在林微身边,偶尔帮她拨开蹭到肩上的落叶,目光始终追随着她的身影。
散场后,阿念突然拉着林微跑到山坡上,远处的篝火还在燃烧,像散落的星光。“微微姐姐,”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整齐的纸,“这是我给小雨写的信,我跟她说我上台表演了,还说我想跟她一起打鼓。”
信纸上画着两个小女孩围着篝火打鼓的模样,旁边歪歪扭扭写着:“音乐像太阳,照得我们暖暖的。”林微笑着帮她把信折好,放进信封:“等明天我们就寄出去,小雨一定会为你开心的。”
回去的路上,夜烬牵着林微的手,脚下踩着松软的泥土。“你看阿念,以前连说话都不敢大声,现在站在那么多人面前打鼓,眼睛都在发光。”林微的声音里满是感慨,想起那个曾经腼腆的小女孩,如今已经能主动分享自己的喜悦。
夜烬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小的银质鼓形吊坠,帮她戴在脖子上:“这是我妈找银匠打的,说跟孩子们的鼓配。”他轻轻摩挲着吊坠,“其实我们做的,不过是给他们搭了个小舞台,是他们自己,借着这束光,慢慢长出了翅膀。”
林微靠在他怀里,看着远处渐暗的篝火,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这场篝火晚会的表演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孩子们会带着音乐的力量继续成长,会借着书信的翅膀看到更远的世界,而她和夜烬,会一直守在这里,陪着他们,等着他们像海鸥一样,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
晚风拂过,带着草木与烟火的气息。他们的故事,就像这跳动的篝火,在平凡的日子里,燃出了最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