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虫恐少女与苗疆少年
本书标签: 校园  双向奔赴  异族甜恋     

第八十七章:了解这里的一切

虫恐少女与苗疆少年

秋意渐浓时,“归心小屋”的研学基地正式挂牌,首批迎来的是长沙某小学的三十名师生。刚下车,孩子们就被图书角外的非遗长廊吸引——靛蓝的蜡染布在秋风中舒展,石头画拼成的“苗疆四季”图案栩栩如生,阿念和石头穿着传统服饰,当起了小向导:“这是我们绣的萤火虫书签,每一针都要绣三遍才牢固。”

林微带着研学学生体验蜡染课程,老艺人握着孩子们的手教点蜡,靛蓝染料在白布上晕开,渐渐勾勒出星星点点的萤火虫。有个城里孩子不小心把染料蹭到衣袖,却笑着说:“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我要带回家做纪念。”夜烬则带着另一组孩子走进后山,教他们辨认草药、观察昆虫,石头举着自己的“昆虫图鉴”,骄傲地给城里孩子讲解每种虫子的习性。

“村集体+公益组织+农户”的运营模式很快见效。村民们把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夜烬妈妈带着阿姨们做起了苗家特色餐,酸汤鱼、糯米糍粑成了研学学生最爱的美食;村集体统一规划的土特产摊位上,蜂蜜、腊肉、手工辣酱被一扫而空,一位农户笑着说:“以前这些东西只能自己吃,现在跟着研学基地,每月能多赚好几千。”

研学基地运营的同时,夜烬和林微开始推进“归心模式”的复制推广。他们整理出详细的标准化手册,从图书角搭建、课程设计到非遗工坊运营,甚至细化到“每季度需更新20%图书”“蜡染课程染料配比”等细节。周边两个乡村的村干部带着村民代表来学习,夜烬现场演示线上小店的操作流程:“核心是守住‘公益+文化’的初心,再结合本地特色调整,不用盲目照搬。”

林微则重点分享“变革理论”:“我们不是简单复制房子和课程,而是传递‘让孩子扎根文化、自信成长’的理念。比如你们村有竹编非遗,就可以把竹编融入课堂,让孩子们的手作成为公益循环的载体。”她递上整理好的捐赠记录和孩子成长案例,“这些是证明模式有效的证据,能帮你们更好地对接公益资源。”

就在复制工作稳步推进时,问题接踵而至。有个乡村尝试搭建图书角,却因缺乏专业指导,图书杂乱无章,课程难以开展;还有农户担心研学客流不稳定,不愿投入改造民宿。夜烬立刻组建了“归心帮扶队”,带着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上门指导,帮他们梳理图书分类、设计特色课程;林微则联系文旅局申请了乡村文旅扶持补贴,缓解农户的资金压力,还制定了“淡旺季错峰运营”方案,保障农户收益。

初冬的一个周末,小雨跟着父母来到苗疆,她不仅是来探望阿念,还带着学校的研学合作意向书。两个女孩并肩坐在图书角的露台上,小雨翻看着阿念新绣的苗绣手帕:“我们学校想和‘归心小屋’长期合作,每学期都带学生来体验非遗。”阿念抱着非洲鼓,笑着说:“我教你打苗鼓,你教我弹钢琴,下次我们一起给研学学生表演。”

这天下午,“归心小屋”举办了首场“模式复制成果展”。三个试点乡村的代表带着孩子们的作品赶来,竹编小筐、土布贴画、木雕挂件摆满了展台。之前遇到困难的乡村代表握着夜烬的手说:“多亏了你们的指导,我们的图书角现在每周都有新活动,孩子们的手作还通过线上小店卖了钱。”

展演环节,阿念和小雨合作的《鼓与琴的对话》赢得满堂喝彩,紧接着,三个乡村的孩子们共同表演了蚩尤拳武术操,动作整齐划一,眼里满是自信。台下的文旅局干部感慨道:“你们用标准化的方法守住核心,用灵活的调整适配本地,这才是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之路。”

深夜,林微和夜烬坐在研学基地的窗前,看着远处民宿里透出的暖光。“我们当初只是想建个图书角,现在却带动了这么多乡村一起发展。”林微轻声说,指尖摩挲着手上的银戒指。夜烬握住她的手,目光坚定:“因为我们扎根在土地上,把孩子的梦想、村民的期盼和文化的传承绑在了一起。”

窗外的月光洒在“归心小屋”的木牌上,晚风带着蜡染的清香和孩子们的笑声。林微知道,“归心模式”的复制不是终点,而是更多梦想的起点。那些在不同乡村生根发芽的图书角,会像点点星火,照亮孩子们的童年;而她和夜烬,会一直守在这里,做最坚实的后盾,让爱与希望,在更多山水间蔓延,书写出更动人的乡村振兴篇章。

上一章 第八十六章:他们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 虫恐少女与苗疆少年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八十八章: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