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漫进苗疆时,“归心非遗研学基地”的暑期档迎来了首个高峰。三辆满载城里学生的大巴接连驶进村口,孩子们背着书包扑向图书角,目光立刻被非遗体验区的VR设备吸引——戴上眼镜,就能“走进”蓝草种植园,亲眼看见蜡染染料从蓝草中萃取的全过程,指尖仿佛都能触到靛蓝的肌理。
“这是我们联合高校开发的‘非遗数字体验馆’,”夜烬给研学导师们做最后的培训,“苗绣针法、蜡染工序都做了3D拆解,孩子们可以先线上模拟,再动手实操,降低学习门槛。”林微则在一旁核对定制化课程表,针对小学生设计“萤火虫纹样蜡染入门”,给中学生安排“苗绣文化溯源”,连家长陪同团都有专属的“非遗美食工坊”,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契合的体验。
首批研学团队里,有个叫安安的女孩格外内向,总是躲在队伍最后,碰蜡刀时手抖得厉害,染料洒了满手。阿念看出她的局促,拉着她坐到自己身边:“我第一次绣苗绣时,扎破了七次手指呢。”说着,她拿起安安的蜡刀,手把手教她画简单的几何纹样,“你看,就像搭积木一样,一点一点来。”林微则用手机调出蜡染工序立体卡的电子版,每层对应一道工序,抽拉式动画让复杂流程变得直观易懂。
三天研学临近结束,安安捧着自己染的萤火虫手帕,主动找到林微:“我想把这个送给妈妈,还想报名线上非遗课。”她的眼里闪着光,和刚来时判若两人。安安妈妈也格外惊喜:“以前孩子怕陌生人,现在敢主动分享创作故事了,这趟研学比补再多课都有用。”
研学基地的火爆,也让村里的“共享经济”热了起来。村民们自发组建了“归心服务队”:夜烬妈妈牵头的美食组,每天供应酸汤鱼、糯米糍粑等苗家特色餐,食材全是自家种养的生态农产品;擅长竹编的大叔带着乡亲们做伴手礼,竹编小筐里装着孩子们的蜡染书签,成了最抢手的纪念品;甚至有农户把闲置的吊脚楼改造成“非遗主题民宿”,房间里摆着石头画、挂着苗绣挂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苗疆文化。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客流量增大,部分体验课程出现衔接断层,非遗传承人分身乏术;线上小店的订单暴增,打包发货的人手严重不足。林微立刻启动“人才培育计划”,从村里选拔年轻姑娘参加非遗传承人培训,邀请高校老师线上授课,考核合格后就能担任研学助教;夜烬则对接周边乡村的公益组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负责线上小店运营,还制定了“按劳取酬”的激励机制,让志愿者也能获得合理回报。
初秋,“归心基地”迎来了一场特殊的“非遗创新大赛”。参赛选手既有基地的研学学生,也有周边乡村的孩子,作品五花八门:阿念把苗绣纹样绣在了吉他包上,石头用昆虫图案设计了蜡染T恤,还有孩子将苗族银饰元素融入3D打印模型,用科技为非遗赋能。评委席上,文旅局干部、高校教授和非遗传承人共同打分,最终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将被开发成“归心好物”的新款文创,销售收入的三成将纳入孩子们的“梦想基金”,支持他们继续学习非遗技艺。
大赛结束当天,林微收到了一份意外的合作意向——一家国际文旅公司想把“归心模式”引入海外华人社区,让苗绣、蜡染等非遗技艺走出国门。“你们用‘非遗+教育+科技’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这正是海外华人想要的文化根脉。”对方代表指着展台上的数字体验馆设备,“我们想引进这套系统,再邀请你们的传承人去海外授课。”
夜烬和林微商量后,决定先开展试点合作。他们挑选了三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萤火虫蜡染、苗绣书签、昆虫石头画,制作成“文化盲盒”,通过国际文旅公司的渠道销往海外;同时,将“归心云课堂”的非遗课程翻译成英文,开设海外专场,让海外华人孩子也能在线学习。
深秋的夜晚,林微和夜烬坐在研学基地的露台上,看着手机里海外订单的实时数据,眼里满是欣慰。“你看,这些小小的手作,真的成了文化桥梁。”林微轻声说,指尖划过手边的蜡染布料。夜烬握住她的手,目光望向远处的星空:“我们不仅守住了苗疆的根,还让它长出了翅膀。”
图书角的灯还亮着,里面传来孩子们练习苗绣的笑声;非遗工坊里,新培养的助教正带着游客体验打鼓;村口的民宿里,远道而来的客人正围着篝火学唱苗语儿歌。林微知道,“归心基地”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就像一颗活力四射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扎根生长,既结出了文化传承的果实,也绽放出了城乡融合、中外交流的绚丽花朵。而她和夜烬,会一直守在这里,陪着这颗种子枝繁叶茂,让非遗之美、乡土之爱,传遍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