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的初夏漫着蓝草香,“归心小屋”的木牌旁新挂了块红绸,上面绣着缠枝莲纹样——林微和夜烬的婚礼,就定在芒种这天,按最传统的苗家习俗办。
婚前三天,村里的姑娘们就聚到林微住的吊脚楼,帮她赶制婚服。老绣娘握着她的手教绣“并蒂莲”,银针在红布上穿梭,“苗家媳妇的婚服,要自己绣上心意,日子才稳当。”阿念抱着非洲鼓坐在一旁,把鼓点敲得轻快,“微微姐姐,迎亲那天我要带着小伙伴们拦门,夜烬哥哥答不上歌,可不让他进门哦!”
夜烬那边也忙得热火朝天。他跟着父亲做那方簸箕大的糯米粑粑,糯米蒸熟后捶得韧劲十足,表面还要撒上红枣和花生,寓意团团圆圆。伴郎们则在院子里练习对歌,生怕迎亲时被女方的姑娘们难住。夜烬偷偷把一枚苗银发卡放进彩礼箱,那是他照着林微耳上的纹样打的,边缘还刻了小小的“归”字。
迎亲当天,天刚亮,新郎的队伍就背着彩礼出发了。红布裹着的腊肉、盛满米酒的陶坛,还有那方巨型糯米粑粑,被稳稳地扛在肩上。刚到村口,就被阿念带着的“拦门队”拦住,姑娘们举着竹竿,笑着喊:“要过此路先对歌,唱不出苗家调,休想娶新娘!”
夜烬早有准备,张口就唱起苗家情歌,伴郎们跟着和声,歌声绕着吊脚楼打转。对完三曲,姑娘们又递上装满米酒的牛角杯,“喝了这杯同心酒,往后风雨共白头!”夜烬仰头饮尽,嘴角还沾着酒渍,惹得众人哄笑。可这还不算完,阿念突然举起一个绣着萤火虫的锦盒:“猜里面是什么?猜中才能见姐姐!”夜烬看着她狡黠的眼神,笑着答:“是你绣的书签,要送给我们当贺礼。”锦盒打开,果然是枚萤火虫苗绣书签,姑娘们只好笑着收起竹竿让路。
新娘的吊脚楼里,林微穿着绣满并蒂莲的红嫁衣,银饰从头饰到裙摆缀了满身,走路时叮当作响。母亲帮她理了理头帕,眼眶泛红:“到了婆家要好好的,常回娘家看看。”林微点点头,忽然想起第一次来苗疆的那天,如今这里早已是她的家。哭嫁歌的调子轻轻响起,不是悲伤,而是满溢的不舍与期盼,姐妹们围着她唱着,歌词里满是祝福。
拜堂仪式在“归心小屋”的院子里举行。香案上摆着五谷杂粮,司仪高声唱喏,林微和夜烬对着天地、对着长辈深深鞠躬。轮到给父母喂饭时,林微舀起一勺糯米饭,送到夜烬母亲嘴边,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塞给她一个沉甸甸的银镯。台下的乡亲们举杯欢呼,米酒的清香混着蓝草的气息,漫满整个院子。
婚礼的高潮,是“归心非遗展演”。朱老师带着孩子们敲起苗鼓,蚩尤拳武术操刚劲有力;老绣娘和孩子们一起展示蜡染作品,靛蓝的布料在风中舒展;阿念和小雨并肩登台,鼓点与琴声交织,《鼓与琴的对话》唱得全场动容。夜烬牵着林微走到舞台中央,举起话筒:“今天不仅是我们的婚礼,也是‘归心非遗研学基地’的揭牌仪式!”
话音刚落,文旅局的干部走上台,和他们一起揭开红绸。新的木牌上,“非遗研学基地”五个字苍劲有力。“以后这里不仅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传承苗家文化的阵地,”夜烬握紧林微的手,“我们会开设更多非遗课程,让更多人来苗疆学手艺、品文化,让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
晚宴时,吊脚楼前摆满了长桌宴。酸汤鱼的酸辣、糯米糍粑的香甜,还有村民们自制的腊肉和野菜,引得宾客赞不绝口。城里来的志愿者和研学学校的校长们,纷纷举着酒杯向新人道贺,“你们把爱情、公益和文化拧成了一股绳,这才是最动人的生活。”
夜色渐浓,宾客散去,林微和夜烬坐在图书角的露台上。月光洒在他们身上,银饰的光芒与星光交相辉映。林微摸着腕间的银镯,轻声说:“还记得第一次在这里看星星,你说要守着孩子们的梦想。”夜烬从口袋里掏出那枚银发卡,别在她的发间:“现在还要加上你,守着我们的家,守着这片土地。”
远处的吊脚楼里透出暖光,偶尔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和鼓点声。“归心小屋”的风铃叮当作响,蓝草香伴着晚风拂面。林微知道,这场婚礼不是结局,而是新的开始——她和夜烬的爱情,会像苗疆的山水一样绵长;“归心”的故事,会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路上继续书写。那些孩子们的笑脸、乡亲们的期盼、文化的根脉,都将化作最坚实的力量,让他们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携手走过岁岁年年,让爱与温暖,永远扎根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