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乡村数字美育成果展”在省城美术馆正式开展。展厅被精心划分成三大区域:静态展陈区里,苗疆孩子的萤火虫蜡染、竹编小筐与其他乡村的土布贴画、木雕挂件相映成趣,每件展品旁都附着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孩子们录制的创作故事;互动体验区前,老绣娘和蜡染艺人现场演示技艺,城里观众排着队尝试穿针引线、点蜡染色,不时发出惊喜的赞叹;数字展区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归心云课堂”的教学片段,阿念教唱苗语儿歌的画面引来不少孩子驻足跟读。
开幕式上,文旅局领导亲手为“归心模式”授牌“乡村美育示范工程”,台下掌声雷动。林微作为项目代表发言,她举起手机展示着最新数据:“目前已有23所乡村学校接入云课堂,400多名孩子通过线上课程接触非遗、探索科学,15名本土老师成长为能独立运营的骨干。这不是一座小屋的成就,是城乡携手共育的果实。”话音刚落,台下的夜烬眼里满是星光,悄悄握紧了口袋里的戒指盒。
展会第二天,小雨带着学校的师生代表团赶来。两个女孩拉着手穿梭在展厅,阿念骄傲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蜡染作品:“这是用山里的蓝草做染料,要染三遍、晒三遍才能有这样的颜色。”小雨则拉着她来到数字展区:“你看,我们学校的孩子都在云课堂学你的苗语儿歌呢!”说着,她按下播放键,屏幕里传来整齐的歌声,阿念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夜烬趁着林微忙着接待参观者的间隙,悄悄布置着惊喜。他联系了所有参与“归心模式”的乡村孩子,录制了一段祝福视频;又请老绣娘赶制了一幅巨型苗绣,上面绣着“归心”二字,周围环绕着萤火虫、鼓、星星等元素——那是他们故事里最珍贵的符号。志愿者们则帮忙在展厅角落搭建了一个小小的“星空舞台”,摆放着阿念的非洲鼓和小雨带来的电子琴。
傍晚闭馆前,夜烬以“云课堂成果展演”为由,将林微请到了星空舞台。灯光暗下,大屏幕上开始播放孩子们的祝福视频:石头举着自己的昆虫图鉴说“谢谢微微姐姐让我爱上大自然”,偏远乡村的孩子捧着爱心包裹说“谢谢姐姐带来的画笔”,阿念和小雨并肩笑着说“希望姐姐和夜烬哥哥永远在一起”。
视频结束的瞬间,聚光灯亮起,阿念和小雨走上舞台,一人打鼓一人弹琴,《鼓与琴的对话》旋律缓缓流淌。夜烬牵着林微走到舞台中央,在全场的注视下单膝跪地,举起那枚苗绣纹样的戒指:“林微,从第一次在苗疆的图书角遇见你,到一起搭建孩子们的梦想天地,再到让‘归心’的温暖蔓延到更多乡村,你让我明白,最有意义的人生,是和爱的人一起做温暖的事。”
他的声音温柔却坚定:“你愿意嫁给我,让我们一起守着那些星光,守着这片土地,把‘归心’的故事讲一辈子吗?”林微早已泪流满面,用力点头:“我愿意!”台下掌声雷动,孩子们涌上舞台,把两人围在中间,老绣娘笑着递上那条巨型苗绣,盖在他们肩上。
展会最后一天,“归心小屋”与十所城市学校签署了长期共建协议,约定定期开展城乡研学、云课堂互动。一位城市校长握着林微的手说:“你们不仅给乡村孩子带去了希望,也让城里孩子懂得了文化传承的意义。”夜烬则忙着对接企业捐赠,新一批爱心包裹将带着图书、画笔和非遗工具,送往更远的乡村。
返程的大巴上,林微靠在夜烬肩上,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阿念和小雨坐在前排,头挨着头翻看展会照片,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下次要创作的作品。“你看,”林微轻声说,“我们的故事,已经变成了很多人的故事。”夜烬握紧她的手,指尖划过她手上的戒指:“这只是开始,以后会有更多人加入我们,让爱与文化,在城乡之间架起更多桥梁。”
大巴驶进苗疆时,夕阳正为梯田镀上金边。“归心小屋”的木牌在余晖中格外醒目,村口的乡亲们早已举着鲜花等候。林微知道,这场关于爱、成长与传承的旅程,从来没有终点。她和夜烬的爱情,会像苗疆的山水一样绵长;“归心”的温暖,会像星星一样,照亮更多孩子的童年,在时光里绽放出永不褪色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