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这中原大地,曾有强盛王朝为玄朝。为何说他呢?答曰:“在启元年间,据说有人看过凤凰又停留在落风山上,并释放了最后一次神气,此后再无人看过。”
大约又过了几十年,到了锦和年间,原本繁荣的玄朝迎来了一次大危机。在遥远的北方,有一个民族悄然崛起,他的首领十分强大,年轻气盛,并且扬言道要,十年之内灭了玄朝。他就是“朔野屠夫”——赫连突骨。
玄朝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危机,并且在景和年间常年干旱,民不聊生,尸横遍野。但是锦和是个好皇帝,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为国家,为江山而奋斗。他驾崩后,他的儿子,吴广(年号宣治),登基成帝。他与他的父亲一样,刻苦工作,为人民江山操碎了心。但是情况并没好转。
话说,在玄朝的都城玄城中,陈家极为繁盛。家中的小儿子,名武,家中排行第三,又名陈老三。在街坊邻居与亲戚口中,他就是那个不学无术的顽童。许多人都劝老爷子与他断绝一切联系,可只有老爷子心里清楚,他(陈武)是最像他的一个儿子。
实际上,陈武天资聪慧,并喜好武术,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只是他的性格甚为顽皮,在他人眼中就是顽童,常与泼皮交往。
“陈家小少爷陈武?呵,不过是个爬树掏鸟、斗鸡走狗的混世魔王,十五岁还把先生的砚台丢进护城河里,这般顽劣,能识得几个字就不错了。”连赴考时,都有人嘲笑他是“跟着凑热闹的顽童”,连同科考生都暗讽他“浪费朝廷名额”。
文试当日,考题偏难,涉及经史策论与边防时务。众人苦思冥想时,陈武却看似漫不经心,时而摩挲笔杆,时而望着窗外,直到交卷前一刻才提笔,一挥而就。考官初看时皱眉,见他字迹狂放却力透纸背,再读内容——策论直指干旱赈灾的弊端,提出“引山涧水、编民夫渠”的具体方案,边防策更是精准点出赫连突骨的用兵弱点,惊得主考官拍案:“此子看似跳脱,胸中有丘壑!”
武试更具戏剧性。他身材尚显少年单薄,对手皆是膀大腰圆的武将子弟,观赛者都以为他会怯场。谁知骑射环节,他不用标准弓,反而选了一把更难操控的牛角小弓,三箭皆中靶心,箭势刁钻如流星;比武环节,他不硬碰硬,而是借着对方蛮力,以巧劲避开重击,反手一记利落的擒拿术制服对手,动作灵动如猫,看得场下众人瞠目结舌。
放榜那日,文武两榜榜首皆书“陈武”二字,满城哗然。陈家老爷子站在门内,望着街上从嘲讽转为惊叹的人群,捋须轻笑:“我早说过,这小子的顽,是不屑于循规蹈矩罢了。”
陈武中了状元之后,人称“跳涧锦豹”。随后,宣治皇帝召见了他。
宣治帝虽年轻,却已显露勤政本色,殿内烛火常亮至深夜。见陈武上殿,他目光锐利如鹰,开门见山:“陈武,你文试说‘抗旱先安民心’,武试言‘御敌需断其根’,说说看,民心怎么安?敌根怎么断?”
陈武不卑不亢,躬身答道:“回陛下,民心不安,一在饥,二在慌。可令各州开常平仓,按人口发粮票,凭票领粮,杜绝囤积;再贴告示,言明官府修渠进度,让百姓知希望在前,慌自消矣。”
宣治帝闻言,猛地拍了下御案(案上还堆着未批完的奏折),眼中闪过亮光:“好!朕看的不是你能说,是你敢做。” 他转头对太监道:“传旨,陈武授翰林学士,明日随朕去京郊看渠工。”
次日,宣治帝带陈武巡查渠工,见他不避泥污,直接跳进半干涸的河道,用脚丈量淤泥厚度:“陛下您看,这里至少要清淤五尺,再用青石砌堤,才能扛住汛期。” 随行的老臣们咋舌——这哪是“顽童”,分明是个实干家。
几日后,陈武又随兵部官员勘察边防地图,指着一处峡谷道:“此处最适合设伏,赫连突骨若退军,必走这条路。我们可提前藏好干草与火油,待其进入,首尾点火……” 宣治帝越听越满意,当场命他参与起草《抗旱御敌十策》。
宣治帝常与陈武议事至深夜,有时见他揉着太阳穴打哈欠,便笑道:“你这年纪,该多睡会儿。” 陈武却拱手道:“陛下日理万机,臣年轻,熬得住。” 他不知道,这份“熬得住”,日后会成隐患。而此时的赫连突骨,已从细作口中听闻陈武的名字,冷哼道:“一个毛孩子,也配挡我?” 却不知,这“毛孩子”的计策,正一步步扼住他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