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训的清晨总带着露水的凉意,宋酒儿刚校准完瞄准镜,就听见身后传来箭离弦的破空声。
林逸舟的箭钉在十环边缘,箭尾的羽毛还在轻颤,他转头时撞进宋酒儿的目光里,耳尖又泛起红。
林逸舟早
月临川拎着两个保温杯跟进来,把其中一个塞给宋酒儿。
月临川你今天有体能训练,我多放了半勺蜂蜜。
她指尖还沾着蓝色的线——昨天给箭尾编绳结时蹭的。
月临川我试了新的撒放角度,比之前稳0.2环,等下要不要比一组?
段寒曜这时从器材室出来,手里拿着块测风板,板上标注着今早不同时段的风速数据。
段寒曜七点到九点是侧风
他把测风板放在宋酒儿的靶位旁。
段寒曜瞄准的时候往11点方向偏0.3。
说话间,目光扫过月临川递过来的保温杯,没说什么,只是从口袋里摸出包润喉糖,放在宋酒儿手边。
李熙瑶抱着相机啃着包子跑进来,嘴里含混不清地喊:
李熙瑶小酒!
李熙瑶我拍到逸舟哥偷偷模仿你拉弓的弧度了!
她把相机屏幕怼到宋酒儿面前,照片里林逸舟的侧影和不远处正在调整姿势的宋酒儿几乎重合。
李熙瑶你俩这叫什么?刻在DNA里的默契!
江林逸舟伸手想去抢相机,却被月临川按住胳膊。
月临川别闹
月临川的语气带着点少见的严肃,眼神却亮得很。
月临川等下实战对抗,我跟林逸舟一组,你俩一组。输的人负责全队的箭囊整理,怎么样?
宋酒儿还没应声,段寒曜已经拿起弓,说道:
段寒曜可以
他给宋酒儿递过一支箭,箭杆上贴着小小的便签,写着“侧风补偿参数”,字迹清隽,是他惯常的风格。
对抗赛开始时,朝阳刚好越过训练馆的屋顶。宋酒儿主射第一箭,段寒曜站在侧后方,在她拉弓的瞬间轻声报出:
段寒曜风速1.2
撒放的刹那,风果然有了细微的变化,箭却稳稳扎进靶心。
李熙瑶漂亮!
李熙瑶的欢呼声刚落,林逸舟的箭也紧跟着射出,角度刁钻得避开了突然转向的风,同样是十环。他看向宋酒儿时,眼里带着少年人独有的执拗。
林逸舟省队时你教我的“追风箭”,我没忘。
月临川的补射来得又快又准。她不像段寒曜那样注重与主射的节奏同步,反而带着股出其不意的锐气,往往在对手以为尘埃落定时,突然射出追平比分的一箭。第四局最后一箭,宋酒儿的主射稍稍偏出十环,月临川抓住机会补射成功,把比分拉成平局。
月临川承让
月临川收弓时,额角的碎发被汗水打湿,却笑得格外灿烂,像极了当年在市队第一次赢了宋酒儿时的模样,只是眼底多了几分沉淀后的从容。
月临川不过下一次,我要赢你一个干净利落的十环。
宋酒儿看着她眼里的光,忽然想起三年前月临川因为家里的事离开射箭场时,曾红着眼圈说“可能再也回不来了”。而现在,这个曾差点放弃射箭的女孩,正站在靶场中央,用带着锋芒的箭法宣告自己的回归。
休息时,林逸舟蹲在地上帮大家捡箭,捡到月临川那支带蓝绳结的箭时,动作顿了顿,抬头看见月临川正凑在宋酒儿身边,看她本子上的训练笔记,两人头挨着头,像两只分享秘密的小兽。他把箭轻轻放在月临川的箭囊里,转身时,撞上段寒曜的目光。
段寒曜正给宋酒儿递水,见他看过来,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两个同样沉默却心思细腻的人,像是在用眼神达成某种默契——无论赛场上如何较量,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那个站在靶心前的人。
李熙瑶举着相机跑来跑去,拍下段寒曜帮宋酒儿调整护指的瞬间,拍下林逸舟偷偷把宋酒儿喜欢的薄荷糖塞进她箭囊的画面,也拍下月临川拿着宋酒儿的弓,反复揣摩她握把姿势的认真模样。
李熙瑶你们看!
她把相机里的照片拼成一张。
李熙瑶这才是射箭队最棒的样子!
照片里,五个人的身影被朝阳拉得很长,靶场的风向旗在风里猎猎作响,而每个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朝着同一个方向——那里有靶心,有并肩的人,有拉满弓时从不犹豫的勇气。
宋酒儿看着照片,忽然伸手拿起三支箭:段寒曜的防滑箭、林逸舟的纪念箭、月临川的蓝绳结箭。她把三支箭并排搭在弓上,对着靶心的方向,摸了摸李熙瑶送的兔子挂坠,轻轻笑了。
风穿过训练馆,带着远处树梢的清香,像是在说,最好的赛场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身边有值得较量的对手,更有无论输赢都愿意一起走向靶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