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京城贵女
本书标签: 古代 

长安月照两心知

京城贵女

暮春的雨丝斜斜掠过琉璃瓦,将永宁侯府的海棠打落了一地。姜长宁临窗坐着,指尖捻着枚白玉棋子,看雨珠在棋盘上洇出浅浅水痕。她刚及笄,是京中人人称羡的贵女,父亲官拜太傅,母亲出身将门,自幼浸润在书墨与丝竹里,连蹙眉的模样都像极了画中走出的仕女。

"小姐,靖安侯府递了帖子,邀您明日去曲江池赏新荷。"侍女青禾捧着描金帖子进来,眼尾藏着笑意。姜长宁抬眸,望见帖子边角绣着枝墨竹——那是谢宴的私章。

她与谢宴相识在三年前的上元灯节。彼时她跟着兄长看灯,不慎被人群挤得崴了脚,正狼狈时,有人递来一盏兔子灯,暖黄的光晕里,少年郎一身月白锦袍,眉目清俊如裁冰琢玉。"姜小姐?"他认得她,声音像浸了春雪的泉,"我送你回府。"

后来才知,那是新袭爵的靖安侯谢宴。他是先帝亲封的少年将军,十五岁随军出征,去年班师回朝时,京中贵女的帕子几乎要把靖安侯府的门槛淹没。可谢宴性子冷淡,寻常宴席上总是独坐一隅,唯有见了姜长宁,眼底才会漾起些微暖意。

第二日曲江池边,新荷才露尖尖角。谢宴立于画舫船头,见姜长宁披着件月白披风过来,便迎上去递过盏碧螺春:"你素来畏寒,怎么不多穿些?"

她接过茶盏,指尖触到他微凉的指腹,慌忙缩回手:"谢侯爷费心了。"

画舫缓缓荡开,两岸柳丝依依。谢宴忽然从袖中取出支木簪,簪头雕着朵含苞的海棠:"前日在西市见的,觉得配你。"木簪没有金银的浮华,却透着温润的光泽。姜长宁接过时,听见自己心跳如擂鼓。

同行的贵女们眼波流转,早看出些端倪。有人笑问:"谢侯爷对姜小姐这般上心,莫不是......"

谢宴未答,只看向姜长宁,目光坦荡如晴空:"长宁的字近来越发精进了,前日见你题在扇面上的'松风'二字,颇有风骨。"

她脸颊微红,想起上月在祖母寿宴上,她一时兴起在扇面题字,当时谢宴就站在不远处。原来他都看见了。

夏末秋初,宫里设宴。姜长宁随母亲赴宴,席间却见谢宴眉头微蹙,似有心事。散宴后,她寻了个机会问他,才知北境传来急报,匈奴蠢蠢欲动,朝廷有意派他出征。

"何时动身?"她声音有些发颤。

"三日后。"谢宴望着她,眼底翻涌着不舍,却只道,"我书房有本《南华经》,是你上次说想看的,回去后让青禾来取。"

那夜姜长宁辗转难眠。她知谢宴的抱负,也懂沙场的凶险。次日她亲手缝制了个平安符,用的是母亲给的软甲丝线,又在他常看的《孙子兵法》里夹了张字条,写着"长安花好,等你归来"。

谢宴走后,京中的日子仿佛慢了许多。姜长宁每日临摹他的字迹,看他送来的兵书,听兄长讲边境战报。冬雪落时,传来他大获全胜的消息,全城百姓沿街相庆,她站在阁楼上望着远处凯旋的队伍,忽然落下泪来。

上元节又至,谢宴已解甲归朝。他约她在初次相遇的灯市见面,依旧递来一盏兔子灯,只是这一次,他轻声问:"长宁,去年你夹在书里的字条,我看见了。"

她抬头,撞进他含笑的眼眸。月光洒在两人身上,像一层薄薄的银纱。远处传来爆竹声,谢宴忽然单膝跪地,从怀中取出枚玉佩,上面刻着"长宁"二字。

"我知你是京中贵女,本该配锦绣前程。"他声音微哑,"可我谢宴此生,只想护你一世安稳。你愿不愿意......"

姜长宁未等他说完,已含泪点头。风吹动她的裙裾,与他的衣袍相拂,像极了长安城里最动人的诗。

后来京中人人都说,靖安侯府与太傅府的婚事,是那年春天最好的景致。有人见谢宴陪着姜长宁在府中种花,将军的手握着贵女的手,一起将海棠花籽埋进土里,指尖相触的瞬间,连阳光都变得温柔起来。

长安的月光,总是这样,照过朱门高墙,也照过两心相依的寻常日子。

京城贵女最新章节 下一章 朱门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