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晨光像被揉碎的金箔,洒在老巷的青砖上,连墙角的青苔都泛着柔和的光。江杨不到七点就醒了,想起今天的弹珠小课堂,他特意提前半小时到了球房,刚把“营业中”的木牌挂好,就听见巷口传来熟悉的自行车铃声——是李文带着乐乐来了,浅青色的自行车筐里装着个鼓鼓的纸盒子,乐乐坐在后座,手里举着颗夜光弹珠,在晨光里晃出淡淡的绿影。
“江先生,早啊!”李文停下车,从车筐里拎出纸盒子,“我昨天去老集市淘了些弹珠,还有几个小陀螺,想着孩子们肯定喜欢。”他打开盒子,里面除了各式各样的弹珠,还有几个彩绘小陀螺,陀螺上画着兔子、老虎的图案,色彩鲜亮。
乐乐早就蹦下自行车,跑到球房门口,仰着头看红灯笼:“叔叔,小石头哥哥来了吗?我今天要跟他比赛绕桩子!”她手里还攥着陈大爷上次送的花纹弹珠,弹珠被磨得光滑,看得出这几天常被把玩。
江杨笑着点头:“应该快了,顾叔和陈大爷也该到了。快进来,晓晚在里面烙葱油饼,香味都飘到巷口了。”
几人刚走进球房,就见孟晓晚系着围裙从厨房走出来,手里端着一摞刚洗好的盘子,围裙上沾着点面粉:“李老师、乐乐,来啦?葱油饼马上就好,你们先坐着,我去看看锅。”她说着又转身进了厨房,不一会儿就传来“滋滋”的油煎声,葱香混着油香立刻漫满了屋子。
乐乐跑到弹珠盘旁,拿起上次顾叔给她的短弹珠杆,学着小石头的样子比划:“爸爸,你看我握杆对不对?今天我肯定能绕两个桩子!”
李文刚要开口,就听见外面传来顾叔的声音:“乐乐来这么早啊!”顾叔拎着个木盒子走进来,里面装着新做的弹珠桩子——是用老槐树的枝桠削的,表面还留着淡淡的木纹,“昨天我跟木工师傅琢磨了半天,把桩子做得矮了点,孩子们好绕。”
他刚把桩子摆到弹珠盘上,陈大爷也来了,手里拎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张婶送来的红薯,还有一叠旧照片:“江杨,我找着你爸当年教孩子玩弹珠的照片了!你看,这张是他蹲在地上教小石头爸爸的样子,跟现在小石头教乐乐多像。”照片是黑白的,上面的江父穿着蓝色工装,蹲在弹珠盘旁,手里拿着颗弹珠,旁边的小男孩——也就是小石头的爸爸,正仰着头看,眼神里满是崇拜。
江杨接过照片,指尖轻轻蹭过父亲的身影,心里忽然暖烘烘的:“等会儿把这张照片也贴到照片墙上,跟现在的弹珠小课堂照片放在一起,正好能看出两代人的样子。”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小石头跑在最前面,书包上的蓝弹珠钥匙扣“叮当”响,身后跟着朵朵、小男孩,还有几个新面孔——是邻巷的孩子,昨天看到李文发在网上的弹珠小课堂预告,吵着要家长带他们来。
“江杨哥!孟阿姨!”小石头刚进门就喊,一眼看到乐乐,立刻跑过去,“乐乐,你来得好早!要不要现在就比赛?我昨天在家练了好久,能绕四个桩子了!”
“真的吗?”乐乐眼睛一亮,立刻举起弹珠杆,“那我们现在就比!谁输了谁给对方一颗弹珠!”
顾叔笑着拦住他们:“别急啊,等其他孩子来了一起比,咱们今天搞个小比赛,赢了的有奖励——我准备了个小木头弹珠盒,谁赢了就给谁。”他从木盒子里拿出个巴掌大的木头盒子,盒子上刻着“弹珠小冠军”五个字,是他昨天特意让木工师傅刻的。
孩子们一听有比赛,立刻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顾爷爷,比赛怎么比啊?”“是不是绕桩子最多的人赢?”“我也能参加吗?”
李文拿出笔记本,笑着说:“咱们今天分两组比赛,一组绕桩子,一组弹珠撞球,最后两组的 winner 再比一场,怎么样?”他还特意用了个英文词,逗得孩子们都笑了。
孟晓晚端着葱油饼走出来,放在桌上:“先吃葱油饼,吃饱了才有力气比赛!”她把饼切成小块,分给每个孩子,乐乐咬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阿姨,今天的葱油饼比上次还香!”
“因为今天加了点葱花碎,”孟晓晚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喜欢就多吃点,锅里还有。”
孩子们围在桌前吃葱油饼,李文则和江杨、顾叔、陈大爷一起布置比赛场地——顾叔负责摆弹珠桩子,陈大爷把旧弹珠摆在照片墙旁边当装饰,江杨则在地上铺了块旧布,防止弹珠滚到缝里,李文则拿着相机,把孩子们吃葱油饼的样子拍下来,画面里的孩子们嘴角沾着面粉,笑得露出小虎牙,格外可爱。
吃完葱油饼,比赛正式开始。李文当裁判,把孩子们分成两组:绕桩组和撞球组。绕桩组的比赛规则是在弹珠盘上摆五个桩子,谁能绕着桩子滚完一圈不撞到,就算赢;撞球组则是在地上画个圈,里面放五颗弹珠,谁能用自己的弹珠把圈里的弹珠撞出来最多,就算赢。
乐乐和小石头都在绕桩组,乐乐先上场,她握着弹珠杆,按照顾叔教的姿势瞄准,深吸一口气,轻轻一推——弹珠在盘上滚了起来,绕着第一个桩子转了圈,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到第四个的时候,弹珠轻轻擦了下桩子,没倒!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乐乐加油!”“还差一个!”
乐乐紧张得小脸通红,眼睛紧紧盯着第五个桩子,弹珠慢慢滚过去,终于绕完了一圈!她立刻跳起来:“我绕完五个桩子啦!”
小石头拍着手说:“乐乐你好厉害!该我了!”他拿起自己的蓝弹珠,握杆、瞄准、推弹珠,动作一气呵成,弹珠在盘上稳稳地滚着,绕完五个桩子还在盘中心转了圈才停下,比乐乐还快!
“小石头哥哥好厉害!”孩子们都围了过来,小石头得意地扬起头,又立刻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颗蓝色弹珠递给乐乐:“这个给你,虽然你输了,但你绕完了五个桩子,比我第一次厉害多了。”
乐乐接过弹珠,眼睛里满是惊喜:“谢谢小石头哥哥!下次我肯定能比你快!”
撞球组的比赛也很热闹,朵朵虽然是女孩子,但撞球很厉害,用自己的粉色弹珠撞出了三颗弹珠,赢了撞球组的比赛。最后,小石头和朵朵进行总决赛,比的是“弹珠接力”——两人各握一颗弹珠,轮流绕桩子,谁先绕完十圈谁赢。
比赛开始后,小石头先绕,他的蓝弹珠在盘上飞快地滚着,绕完三圈才递给朵朵;朵朵的粉色弹珠虽然慢,但很稳,绕完两圈也没撞到桩子。孩子们围在弹珠盘旁,大声喊着“小石头加油”“朵朵加油”,顾叔和陈大爷也看得起劲,偶尔还会喊两句“慢点,别慌”。
最后,小石头以一圈的优势赢了比赛,顾叔把木头弹珠盒递给小石头:“这个给你,以后你就是弹珠小冠军啦!”
小石头接过盒子,立刻打开,把自己的蓝弹珠放进去,又从里面拿出一颗,递给朵朵:“这个给你,你也很厉害!”
朵朵接过弹珠,笑着说:“谢谢小石头,下次我肯定能赢你!”
比赛结束后,李文把拍的照片拿给孩子们看,照片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欢呼,有的在认真比赛,有的在吃葱油饼,每一张都带着烟火气。“这些照片我回去洗出来,下次带来贴到照片墙上,”李文笑着说,“让大家都看看咱们弹珠小课堂的热闹。”
孩子们一听,都围过来看照片,指着照片里的自己笑得合不拢嘴。乐乐指着一张她绕桩子的照片,对李文说:“爸爸,这张照片要贴在最上面,我要让所有人都看到我绕完了五个桩子!”
正热闹着,巷口传来一阵“哒哒”的脚步声,一个穿红色外套的女人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个相机,身后跟着个戴眼镜的男人。“请问,这里是晚杨球房吗?”女人的声音很清脆,“我是市报社的记者,叫林薇,上周看到你们球房的照片,想来采访一下,写篇关于老巷文化的报道。”
江杨愣了一下,没想到会有记者来,他连忙点头:“是这儿,快请坐,我们刚结束弹珠比赛,孩子们都在这儿。”
林薇走到照片墙前,眼睛立刻亮了:“这些照片拍得真好,很有生活气。”她指着小石头赢比赛的照片,“这张是今天拍的吗?孩子的笑容真感染人。”
李文听到“记者”两个字,走过来笑着说:“我是民俗作者李文,正在记录老巷的故事,这些照片有一半是我拍的,还有一半是之前来的一个年轻人拍的。”他把笔记本递给林薇,“这里面记了很多老巷的故事,有江杨父亲开球房的事,还有街坊们帮忙的事,你们要是需要,可以参考。”
林薇接过笔记本,认真地翻着,时不时点头:“这些故事很珍贵,现在很多老巷都消失了,能有这么个地方留住老巷的温度,很不容易。”她转头对身边的男人说:“王编辑,咱们今天就多拍点照片,多采访几个人,把老巷的故事好好写下来。”
王编辑点点头,拿起相机,开始拍照片墙、弹珠盘、孩子们玩弹珠的样子,还有孟晓晚烙葱油饼的场景。林薇则坐在桌前,开始采访江杨:“江先生,您父亲当年为什么想开球房啊?”
江杨想了想,说:“我爸当年说,老巷里的孩子没地方玩,开个球房,让孩子们有个地方待着,也让街坊们有个地方聊天,热闹。”他指着父亲的旧照片,“我爸开球房快三十年了,之前身体不好的时候,还惦记着球房,说不能让孩子们白跑一趟。”
林薇认真地记着,又问顾叔和陈大爷:“两位大爷,你们跟江杨父亲认识这么久,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顾叔想了想,说:“有一年冬天特别冷,球房的水管冻裂了,江杨父亲凌晨就起来修,手冻得通红也不喊累,说早上孩子们要来玩弹珠,不能让他们没水喝。还有一次,邻巷的孩子丢了弹珠,哭着来找江杨父亲,他从自己的弹珠罐里拿了颗最漂亮的给孩子,说‘别哭,爷爷再给你一颗,以后要好好保管’。”
陈大爷也补充道:“江杨父亲心善,每年过年都会给孩子们发弹珠当礼物,还会给街坊们送葱油饼——就是晓晚现在做的这种,当年江杨母亲还在的时候,夫妻俩一起烙饼,分给大家吃,巷子里的人都念着他们的好。”
孟晓晚正好端着刚烙好的葱油饼走过来,听到这话,笑着说:“我嫁过来的时候,江杨母亲就教我烙葱油饼,说烙饼要用心,火不能太大,葱花要新鲜,这样烙出来的饼才香。现在我每次烙饼,都想着她教我的话,也想着能让街坊们和孩子们吃得开心。”
林薇把这些话都记在笔记本上,又采访了几个孩子,乐乐举着花纹弹珠,大声说:“我喜欢这里!有弹珠玩,有葱油饼吃,还有顾爷爷教我握杆,我每周都来!”
小石头也说:“江杨哥教我玩弹珠,孟阿姨给我烙葱油饼,我以后要像江杨哥一样,守着球房,让更多孩子来玩弹珠!”
采访到中午,孟晓晚留林薇和王编辑吃饭,桌上摆着葱油饼、炒青菜、番茄炒蛋,还有张婶送来的红薯,林薇咬了一口葱油饼,忍不住点头:“这饼真好吃,比外面买的还香,有家里的味道。”
吃完饭,林薇拿出相机,给大家拍了张合影——江杨、孟晓晚、顾叔、陈大爷坐在前面,孩子们站在后面,手里举着弹珠,脸上满是笑容,照片的背景是照片墙和弹珠盘,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们身上,格外温暖。
“这张照片洗出来,我给你们送过来,”林薇笑着说,“报道下周就能见报,到时候肯定会有更多人来老巷,来球房。”
江杨点点头,心里忽然觉得,父亲当年的心愿,不仅实现了,还超出了预期——球房不仅是孩子们玩弹珠的地方,是街坊们聊天的地方,还成了留住老巷文化的地方,成了很多人寻找回忆的地方。
下午三点多,林薇和王编辑要走了,他们拎着孟晓晚送的葱油饼,笑着说:“下次我们还来,再来看看老巷的变化,再来尝尝葱油饼。”
孩子们也该回家了,乐乐恋恋不舍地跟小石头告别:“小石头哥哥,下周我还来,咱们再比赛,我肯定能赢你!”
小石头用力点头:“好!我等你,我会继续练弹珠,不会让你轻易赢的!”
李文和乐乐也要走了,李文把整理好的故事初稿递给江杨:“这是我这几天写的,你们看看,有什么要改的地方,跟我说。”他又拿出几颗夜光弹珠,分给孩子们,“这些弹珠晚上会发光,你们可以在院子里玩。”
江杨送他们到巷口,看着浅青色的自行车消失在巷尾,心里忽然想起父亲当年说的话:“球房要一直开着,让大家有个地方待着,热闹。”他抬头看了看巷口的老槐树,叶子在风里轻轻晃,像在点头,又像在守护着老巷的时光。
回到球房时,孟晓晚正在收拾桌子,顾叔和陈大爷坐在桌前,聊着今天的事。“没想到会有记者来,”顾叔笑着说,“以后咱们球房肯定更热闹了,说不定还会有外地人来呢。”
陈大爷点点头:“是啊,江杨他爸要是知道,肯定高兴,他当年就想让球房热闹起来,现在不仅热闹了,还能让更多人知道老巷的故事,多好。”
江杨走到照片墙前,把今天拍的照片和林薇他们拍的合影放好,准备明天去洗出来贴上去。他看着照片墙上的一张张照片,从父亲开球房的旧照片,到现在弹珠小课堂的热闹场景,从街坊们帮忙的照片,到记者采访的照片,忽然觉得,这些照片就像老巷的时光轴,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也记录着老巷的温暖。
孟晓晚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水:“想什么呢?这么入神。”
江杨接过水杯,笑着说:“在想我爸,要是他在,肯定会跟顾叔、陈大爷一起,坐在这儿聊天,看着孩子们玩弹珠,吃你烙的葱油饼。”
孟晓晚也笑了:“你爸肯定在看着呢,看着咱们把球房经营得这么好,看着孩子们这么开心,看着老巷这么热闹。”
顾叔和陈大爷也走过来,顾叔拍了拍江杨的肩膀:“江杨,你做得好,没辜负你爸的期望。以后咱们一起,把球房守好,把老巷的故事传下去。”
陈大爷点点头:“我家里还有很多旧照片,下次都拿来,贴到照片墙上,让照片墙更热闹。我还会教孩子们玩弹珠,让他们知道,咱们老巷的弹珠文化,不能丢。”
江杨看着他们,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老巷的故事,不会结束——有李文记录,有林薇报道,有顾叔、陈大爷守护,有孩子们传承,还有街坊们帮忙,这些故事,会像那颗蓝弹珠一样,在时光里慢慢滚着,带着温暖,带着回忆,带着期待,滚向更远的地方。
傍晚的时候,夕阳把老巷染成了金黄色,球房的灯也亮了起来,暖黄色的灯光透过窗户,落在照片墙上,照片里的人仿佛都活了过来——父亲拎着弹珠袋子的笑容,陈大爷指导孩子的认真,孟晓晚烙饼的温柔,顾叔修弹珠杆的专注,还有孩子们玩弹珠的热闹。
江杨和孟晓晚收拾好球房,锁门的时候,孟晓晚忽然指着照片墙说:“你看,照片里的灯和球房的灯,亮得一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