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在暴雪时分的爱情
本书标签: 现代 

老巷来客与弹珠的新约定

在暴雪时分的爱情

周五的晨光比前几日更软些,像一层薄纱裹着老巷的青砖灰瓦。江杨刚把球房门前的木凳摆好,就听见巷口传来一阵“叮铃叮铃”的自行车铃声,比顾叔三轮车的铃铛声更清脆,顺着风飘进巷子里。

他抬头望去,只见巷口停着辆浅青色的自行车,车筐里放着个棕色的皮质笔记本,一个穿浅蓝衬衫的男人正弯腰扶着车,身后跟着个扎着双马尾的小姑娘,小姑娘手里攥着个透明的玻璃罐,罐子里装着几颗五颜六色的弹珠,在晨光里晃出细碎的光。

“请问,这里是晚杨球房吗?”男人的声音很温和,带着点试探。他走近时,江杨才看清他衬衫口袋里别着支钢笔,笔帽上刻着小小的“文”字,笔记本封面上印着“老巷寻访录”五个烫金的字,边角有些磨损,像是用了很久。

“是这儿,您找哪位?”江杨迎上去,注意到小姑娘正盯着球房门口挂着的红灯笼——那是顾叔上周刚换的新灯笼,红绸面被风吹得轻轻晃,穗子上还沾着点晨露。

男人立刻笑了,露出两颗浅浅的虎牙:“我叫李文,是个民俗作者,上周在网上看到你们球房的照片,特意过来看看。”他指了指身边的小姑娘,“这是我女儿乐乐,她听说这里有弹珠小课堂,吵着要跟来,说想看看能绕三个桩子的弹珠长什么样。”

乐乐听到“弹珠”两个字,立刻仰起头,小脸蛋红扑扑的:“叔叔,网上说有个叫小石头的哥哥,弹珠能绕三个桩子,是真的吗?我也会玩弹珠,但是最多只能绕一个。”她把玻璃罐举到江杨面前,罐子里的弹珠叮当作响,“你看我的弹珠,有粉色的、绿色的,还有一颗带星星的!”

江杨忍不住笑了,侧身让他们进来:“当然是真的,小石头今天晚点会来,你可以跟他比一比。快进来吧,里面暖和,晓晚刚烙了葱油饼,还热着呢。”

他刚喊了声“晓晚”,就见孟晓晚系着围裙从里屋走出来,手里还拿着块刚揉好的面团,围裙上沾着点面粉,像撒了层细雪。“来客人啦?”孟晓晚的声音带着笑意,视线落在乐乐身上时,立刻软了下来,“这孩子真可爱,快坐,我去拿盘子装葱油饼,你们尝尝。”

李文连忙摆手:“不用麻烦您,我们就是来看看照片墙,顺便想问问……”他顿了顿,从笔记本里抽出一张打印纸,上面是之前拍照年轻人传到网上的照片,“这些照片里的故事,我能记下来吗?我想把老巷的故事写进书里,让更多人知道还有这样的地方。”

江杨指了指里屋的照片墙:“照片墙在里面,您可以随便看,故事的话,等顾叔和陈大爷来了,他们知道的比我还多——我爸开球房的时候,他们就常来帮忙。”

乐乐早就等不及了,拉着李文的手往照片墙方向跑,刚到里屋就停住了脚步,眼睛瞪得圆圆的:“爸爸你看!这张照片里有弹珠!”她指着的是小石头握弹珠瞄准的照片,阳光落在小石头的发梢,蓝弹珠在他手心泛着光,连眉头皱起的纹路都清晰可见。

李文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钢笔,翻开笔记本,笔尖在纸上轻轻划动:“这张是弹珠小课堂的场景吧?阳光拍得真好,能看出孩子的认真劲儿。”他指着旁边孟晓晚烙葱油饼的照片,“这张也很有烟火气,围裙上的面粉都拍清楚了,像是能闻到香味。”

江杨站在旁边,看着李文一笔一划地记,偶尔停下来问两句“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这位大爷是街坊吗”,忽然想起父亲当年的样子——父亲也喜欢记东西,球房的账本上除了收支,还写着“今日小石头来玩弹珠,赢了三颗”“陈大爷带了自家种的白菜”,那些细碎的文字,现在想起来,都是老巷的温度。

“葱油饼来啦!”孟晓晚端着个青花盘走进来,盘子里的葱油饼切成了小块,金黄的饼皮上撒着翠绿的葱花,热气裹着香味飘满整个屋子。乐乐凑到桌前,鼻子轻轻嗅了嗅,小声说:“好香啊,比妈妈烤的饼干还香。”

孟晓晚笑着摸了摸她的头,递过去一块葱油饼:“尝尝,不够阿姨再烙。”乐乐接过饼,小口咬了一口,酥脆的饼皮在嘴里裂开,葱香混着油香漫开来,她眼睛立刻亮了,含糊地说:“好吃!阿姨你真厉害!”

正说着,外面传来“蹬蹬蹬”的脚步声,小石头背着书包跑了进来,书包上的蓝弹珠钥匙扣叮当作响:“江杨哥!孟阿姨!我来练弹珠……”他话还没说完,就看见乐乐,立刻停下脚步,“咦?你是谁呀?”

“我叫乐乐,我是来跟你比弹珠的!”乐乐立刻站起来,举起手里的玻璃罐,“我有带星星的弹珠,你有吗?”

小石头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蓝弹珠,放在手心:“我没有带星星的,但是我的蓝弹珠能绕三个桩子!”

“真的吗?”乐乐眼睛里满是期待,“你能现在教我吗?我也想绕三个桩子。”

“没问题!”小石头拉着乐乐就往弹珠盘跑,“江杨哥说我握杆最标准,我教你怎么握。”

看着两个孩子凑在弹珠盘旁的样子,李文笑着对江杨说:“我去过很多老巷,大多是冷冷清清的,墙皮掉了,门也锁着,只有你们这儿不一样——有孩子的笑声,有葱油饼的香味,还有人愿意守着这些老故事,像个家一样。”

江杨想起父亲当年说的话——“球房不只是玩弹珠的地方,是让大家有个地方待着,热闹”,心里忽然暖烘烘的:“都是街坊们帮衬,顾叔修弹珠杆,陈大爷带旧照片,张婶送红薯,没有他们,球房也不会这么热闹。”

孟晓晚端着两杯热水走过来,递给江杨和李文:“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去新商场,难得你还愿意来老巷找故事。”

李文接过水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轻声说:“我小时候也住过老巷,后来巷子拆了,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看到你们球房的照片时,我想起了外婆家的巷子——有卖糖画的爷爷,有修自行车的叔叔,还有一群一起玩弹珠的小伙伴,跟这里特别像。”他顿了顿,眼神里带着点怀念,“所以我想把这些故事记下来,万一以后有人想找老巷的回忆,还能从书里看到。”

正聊着,外面传来顾叔的声音:“江杨,我把昨天修的弹珠杆拿来了!”顾叔拎着个木盒子走进来,里面装着几根打磨光滑的弹珠杆,杆身缠着浅棕色的棉线,是他昨天在巷尾木工房修的——之前有孩子玩弹珠时把杆弄弯了,顾叔说老木头杆扔了可惜,就拿去修了。

他一看见李文和乐乐,就笑着问:“这是来玩弹珠的客人?”

“是李老师,来写老巷故事的,这是他女儿乐乐。”江杨介绍道。

顾叔立刻热情起来,从木盒子里拿出一根短弹珠杆,递给乐乐:“来,孩子,这个杆适合你,爷爷教你握杆,握稳了才能绕桩子。”乐乐接过杆,顾叔蹲下身,粗糙的手掌覆在她的小手上,一点一点调整姿势:“手指别太用力,杆要放平,瞄准的时候眼睛看着桩子……”

李文拿起相机,悄悄拍下这一幕——晨光透过窗户落在他们身上,顾叔的白发泛着柔和的光,乐乐的小脑袋靠在他胳膊上,专注地盯着弹珠杆,画面温馨得让人舍不得打扰。

不一会儿,陈大爷也来了,手里拎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几颗旧弹珠,还有一张黑白照片。“江杨,我找着你爸当年带我去进货的照片了!”陈大爷的声音带着点激动,把照片递给江杨,“你看,这是你爸,当时他才二十多岁,手里拎着弹珠袋子,笑得可精神了。”

照片里的江父穿着蓝色工装,手里拎着个印着“弹珠批发”的布袋子,旁边的陈大爷比现在年轻不少,手里拿着颗红色的弹珠,两人站在球房门口,身后的木门上还贴着“开业大吉”的红纸。江杨指尖轻轻蹭过照片,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玩弹珠的样子,眼眶有点发热。

李文凑过来,看着照片轻声说:“这张照片有年头了吧?能看出当时的热闹劲儿。”

陈大爷坐在小板凳上,打开布袋子,把旧弹珠一颗一颗摆出来:“这些弹珠跟照片一样老,是你爸当年给孩子们的,有透明的、彩色的,还有一颗带花纹的,当时孩子们都抢着要。”他拿起那颗带花纹的弹珠,递给乐乐,“孩子,这个给你玩,当年你爸就是用这种弹珠,赢了整条巷的孩子。”

乐乐接过弹珠,放在手心翻来覆去地看,花纹在晨光里像朵小小的花:“谢谢爷爷!我会好好保管的,以后跟小石头哥哥比赛的时候用。”

小石头听到“比赛”两个字,立刻凑过来说:“乐乐,我们现在就比赛吧!谁输了谁就给对方一颗弹珠!”

“好啊!”乐乐立刻答应,跟着小石头跑到弹珠盘旁,顾叔和陈大爷也围了过去,江杨和孟晓晚站在旁边,李文则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周五上午,晚杨球房,两个孩子比赛弹珠,老人们在旁指导,葱油饼的香味飘满屋子”。

乐乐先握杆,按照顾叔教的姿势瞄准,轻轻一推,弹珠在盘上滚了起来,绕着第一个桩子转了圈,又朝着第二个桩子去,可惜差了一点,撞到了桩子上。她有点失落,小嘴撅了起来。

小石头立刻说:“没关系,我第一次绕桩的时候,连第一个桩子都没绕过去,多练几次就好了。”他接过弹珠杆,瞄准桩子,轻轻一推,蓝弹珠在盘上稳稳地滚着,绕完三个桩子,还在盘中心转了圈才停下。

“哇!”乐乐眼睛亮了,“小石头哥哥你好厉害!我也要练到绕三个桩子!”

顾叔笑着说:“慢慢来,以后每周都来,爷爷教你,肯定能学会。”

陈大爷也点头:“是啊,当年江杨他爸学绕桩,学了半个月才学会,你们现在比他当年聪明多了。”

乐乐立刻点头:“我下周还来!爸爸,你下次还带我来好不好?”

李文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好,下次还来,还能尝尝阿姨的葱油饼。”他转头对江杨说,“江先生,我想跟你们约个事——下周末的弹珠小课堂,我能来帮忙吗?我可以给孩子们讲故事,也能把弹珠比赛的过程记下来,等书出版了,我给你们送一本,就当是感谢。”

江杨和孟晓晚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孟晓晚立刻说:“当然可以!你来了,我们还能多个人照看孩子,挺好的。”

江杨也点头:“谢谢李老师愿意写老巷的故事,要是书出版了,我们肯定好好收着,放在照片墙旁边,让来的人都能看到。”

李文拿出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撕下来递给江杨:“这是我的电话,要是有什么事,随时找我。下周我会早点来,带些弹珠当礼物,给孩子们分一分。”

乐乐听到“弹珠礼物”,立刻欢呼起来:“太好了!谢谢爸爸!”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孟晓晚留李文和乐乐吃饭,桌上摆着葱油饼、炒青菜、番茄炒蛋,还有一碗热乎乎的紫菜蛋花汤。乐乐捧着碗,小口喝着汤,说:“阿姨做的汤比妈妈做的好喝,我下次还要来喝。”

孟晓晚笑得眼睛都眯了:“喜欢就常来,阿姨每次都给你做。”

吃完饭,李文帮着收拾碗筷,江杨则陪着乐乐和小石头玩弹珠,顾叔和陈大爷坐在旁边,聊着当年江父开球房的趣事——“你爸当年为了进弹珠,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回来的时候眼睛都红了,却还笑着说‘这次的弹珠孩子们肯定喜欢’”“有次下大雨,球房漏雨,你爸和我连夜修屋顶,第二天还照样开门,说不能让孩子们白跑一趟”。

李文坐在旁边,认真地听着,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着,偶尔停下来问两句细节,生怕错过什么。他忽然觉得,这些细碎的故事,比任何华丽的文字都珍贵,因为里面藏着老巷的温度,藏着人与人之间的牵挂。

下午三点多,李文和乐乐要走了。乐乐恋恋不舍地跟小石头告别:“小石头哥哥,下周我来的时候,要跟你再比赛,我肯定能绕两个桩子!”

小石头用力点头:“好!我等你,要是你能绕两个桩子,我就把我的蓝弹珠借你玩一天!”

李文跟江杨、孟晓晚、顾叔、陈大爷一一告别,走到照片墙前时,又停下了脚步,对着照片墙拍了张照:“我回去就整理今天的故事,下周来的时候,给你们带初稿看看。”

江杨送他们到巷口,看着浅青色的自行车消失在巷尾,铃铛声渐渐远了,心里忽然觉得,老巷的故事,又多了一笔——有民俗作者的记录,有孩子的约定,有街坊的守护,这些故事,会像那颗蓝弹珠一样,在时光里慢慢滚着,带着温暖,滚向更远的地方。

回到球房时,顾叔正拿着抹布擦照片墙,陈大爷则在给旧弹珠贴纸条,上面写着弹珠的来历。孟晓晚坐在桌前,揉着面团,准备晚上给孩子们烙葱油饼。小石头还在弹珠盘旁练习,嘴里小声念叨着“绕三个桩子,再绕三个桩子”。

江杨看着眼前的场景,忽然想起父亲当年说的话:“球房要一直开着,让大家有个地方待着,热闹。”他走到照片墙前,看着父亲的旧照片,轻声说:“爸,你看,现在球房很热闹,有很多人来,有很多故事,你当年的心愿,实现了。”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照片墙上,照片里的人仿佛都笑了——父亲拎着弹珠袋子的笑容,陈大爷指导孩子的认真,孟晓晚烙饼的温柔,顾叔修弹珠杆的专注,还有孩子们玩弹珠的热闹。暖黄色的灯光和晨光交织在一起,把球房照得格外暖,像个永远不会冷清的家。

巷口的老槐树叶子“沙沙”响,风带着葱油饼的香味飘进来,混着弹珠碰撞的清脆声,还有孩子们的笑声,在老巷里慢慢散开,飘向更远的地方,也飘进每个人心里最柔软的角落。江杨知道,老巷的故事,还会继续写下去,有照片记录,有文字传承,有孩子们守护,永远不会结束。

上一章 照片里的老巷故事 在暴雪时分的爱情最新章节 下一章 弹珠小课堂的热闹与老巷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