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清晨,老巷里还带着几分秋露的凉意,江杨刚推开球房的门,就看见巷口的邮差骑着自行车过来,车筐里放着个牛皮纸信封,上面写着“晚杨球房 江杨收”。邮差把信封递给他:“上周有个年轻人托我寄的,说是照片,让我务必亲手交给你。”
江杨接过信封,指尖触到里面硬挺的纸页,心里忽然想起周末来拍照的年轻人——那天他说要把照片洗出来寄过来,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他抱着信封走进球房,把门关好,小心翼翼地拆开,里面装着一叠照片,还有一张手写的便签:“江先生,这些照片里有老巷的温度,希望能帮你们留住更多故事。另外,我把照片传到了网上,很多人说想来老巷看看,若有需要,我随时可以帮忙。”
第一张照片就让江杨停住了手——是老爷爷坐在球房椅子上的特写,老人手里捧着那张旧照片,阳光落在他的银丝上,眼神里满是温柔,照片的角落还能看到墙上贴满的留言条,蓝弹珠钥匙串的影子落在纸条上,像个小小的光斑。江杨想起那天老人说“要把照片贴在球房墙上”,忍不住笑了,这张照片,刚好能圆老人的心愿。
他继续翻看,后面的照片全是周末“弹珠小课堂”的场景:小石头握着蓝弹珠瞄准桩子,眉头皱得紧紧的,阳光落在他的发梢;朵朵蹲在石桌旁给大家递橘子,竹篮里的橘子黄得耀眼;陈大爷坐在小板凳上指导孩子,手里的弹珠杆举得笔直;孟晓晚站在平底锅前烙葱油饼,围裙上沾了点面粉,笑容却格外明亮;顾叔踮着脚挂红灯笼,三轮车的蓝布在风里轻轻晃;还有孩子们围着弹珠盘欢呼的样子,张师傅熬糖画时专注的侧脸,林晓低头画画的笔尖……每一张照片都带着烟火气,像把周末的热闹又重新拉回了眼前。
“在看什么呢?这么入神。”孟晓晚提着豆浆油条走进来,看见江杨手里的照片,凑过来一看,眼睛立刻亮了,“这不是周末拍的吗?拍得真好,你看这张,我烙葱油饼的样子都拍下来了。”她指着其中一张照片,照片里的她正把烙好的葱油饼放进竹篮,阳光透过球房的窗户落在她身上,连围裙上的面粉都清晰可见。
江杨把照片递给她:“是那个年轻人寄来的,还说把照片传到了网上,说不定会有更多人来咱们球房。”孟晓晚一张一张地翻看,翻到孩子们比赛弹珠的照片时,忍不住笑出声:“你看小石头,赢了比赛笑得牙都露出来了,还有这个小男孩,虽然输了,却还在给小石头鼓掌,真可爱。”
正说着,外面传来小石头的声音,孩子背着书包跑进来,书包上的蓝弹珠钥匙扣晃来晃去:“江杨哥!孟阿姨!我来拿弹珠啦!”他刚跑到弹珠盘旁,就看见江杨手里的照片,立刻凑过来:“这是什么呀?上面有我!”
“是周末拍的照片,你看你弹珠绕桩的时候,多认真。”江杨把照片递给小石头,孩子捧着照片,手指反复蹭过上面的蓝弹珠,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我要把这张照片拿给妈妈看!还要拿给小男孩看,告诉他下次我们再比赛!”
不一会儿,顾叔和陈大爷也来了。顾叔看见照片,指着自己挂灯笼的那张,笑着说:“没想到我这老骨头还能拍得这么精神,这张照片得好好收着,等以后给孙子看,让他知道爷爷当年在球房的样子。”陈大爷则翻到自己指导孩子的照片,摸了摸胡子:“这些孩子都很聪明,学弹珠学得快,以后肯定能超过我当年。”
江杨看着大家围着照片的样子,忽然说:“咱们在球房里装个照片墙吧,把这些照片都贴上去,还有之前的旧照片,让来的人都能看到咱们球房的故事。”孟晓晚立刻点头:“好主意!我今天就去买相框,把照片装裱好,挂在留言条旁边,这样既有故事,又有画面,多好。”
顾叔也附和:“我去巷尾的木工师傅那里,让他做个木架子,咱们的照片墙得用老木头做,才有老巷的味道。”陈大爷则说:“我把家里的旧照片也拿来,有当年跟江杨他爸一起进货的照片,还有孩子们小时候在球房玩的照片,都贴上去,让照片墙更热闹。”
接下来的几天,球房里又多了件热闹事——装照片墙。顾叔从木工师傅那里拿回了老木头架子,深色的木纹里还留着岁月的痕迹;孟晓晚买了相框,把照片一张一张装裱好,还在相框边缘贴了层浅金色的纸,显得格外温馨;江杨则在墙上钉好钉子,把木架子固定好;陈大爷带来了自己的旧照片,有黑白的,有彩色的,每一张都带着老巷的回忆;小石头和孩子们也来帮忙,把照片递给江杨,还在照片旁边画了些小弹珠、小橘子,让照片墙更有童趣。
周三的时候,照片墙终于装好了。木架子上挂满了照片,有周末“弹珠小课堂”的热闹场景,有街坊们在球房聊天的温馨画面,有陈大爷和江父的旧照片,还有孩子们在球房玩弹珠的可爱样子。照片墙旁边是贴满留言条的墙,两张墙靠在一起,像是在互相诉说着老巷的故事。
“真好看!以后来球房的人,都能看到咱们的故事了。”孟晓晚站在照片墙前,笑着说。江杨点点头,指着其中一张旧照片:“这是我爸当年装灯的照片,跟林晓画里的灯一模一样,现在贴在照片墙上,就像我爸还在咱们身边一样。”
陈大爷看着照片墙,忽然想起了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几颗旧弹珠:“这些是当年江杨他爸给孩子们的弹珠,现在我把它们放在照片墙旁边,让弹珠也陪着这些故事。”他把弹珠放在照片墙的木架子上,阳光落在弹珠上,泛着柔和的光。
当天下午,就有街坊来球房看照片墙。巷尾的张婶看着孟晓晚烙葱油饼的照片,笑着说:“晓晚啊,你这葱油饼烙得好,照片拍得也好,下次我一定要跟你学学,给我家孙子烙。”旁边的李叔则指着孩子们比赛弹珠的照片:“这些孩子真有活力,想当年我小时候,也在球房玩弹珠,现在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傍晚的时候,那个来拍照的年轻人忽然来了,手里还拿着个相机:“江先生,我今天路过老巷,特意来看看,没想到照片墙都装好了,真好看。”江杨笑着请他进来:“多亏了你的照片,我们的照片墙才这么热闹,快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照片。”
年轻人走到照片墙前,一张一张地看,看到老爷爷和旧照片的那张时,停下了脚步:“这张照片是我最喜欢的,里面有老巷的时光,很温暖。”他掏出相机,对着照片墙拍了几张照:“我要把这些照片也传到网上,让更多人知道,老巷里有这么个有故事的球房。”
临走前,年轻人递给江杨一张名片:“要是以后有活动,比如弹珠比赛、老巷聚会,随时联系我,我来拍照,把这里的故事一直传下去。”江杨接过名片,笑着说:“一定,以后咱们就是朋友了,常来老巷玩。”
年轻人走后,江杨和孟晓晚站在照片墙前,看着上面的照片,心里满是温暖。孟晓晚忽然说:“你看,咱们的球房,现在不仅有弹珠盘、葱油饼、老木头,还有了照片墙、留言条,越来越像个家了。”江杨点点头,想起父亲当年说的话,忽然觉得,父亲当年开球房,大概就是想让这里成为大家的家,一个能装下喜怒哀乐、能留住时光的家。
晚上,孩子们都来球房看照片墙。小石头拉着小男孩的手,指着比赛的照片说:“下次我们再比赛,我肯定还能赢!”小男孩不服气地说:“我在家练了好久,这次一定能超过你!”朵朵则指着自己递橘子的照片,给大家讲当时的情景:“那天我摘了好多橘子,分给大家吃,大家都说甜,我妈妈还说下次要多种些,给大家吃。”
大壮和小美则在照片墙旁边画画,大壮画了个弹珠盘,小美画了个葱油饼,两人把画贴在照片墙旁边,说要让照片墙更热闹。江杨看着孩子们的样子,又看了看墙上的照片,忽然觉得,老巷的时光,就像这些照片一样,虽然会流逝,却能被永远留住,留在每个人的心里,留在球房的故事里。
夜深了,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江杨和孟晓晚收拾好球房,锁门的时候,孟晓晚忽然指着照片墙说:“你看,照片里的灯和球房的灯,亮得一样暖。”江杨抬头,暖黄色的灯光落在照片墙上,照片里的人仿佛都活了过来,在灯光下笑着、闹着,像在跟他们道别,又像在期待明天的热闹。
两人走在巷子里,老槐树的叶子落在地上,发出“沙沙”的声音。顾叔和陈大爷的影子还在巷口,他们正蹲在三轮车旁,聊着今天的趣事。江杨想起年轻人说的话,想起网上那些想看老巷故事的人,忽然觉得,老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有照片记录,有孩子们传承,有街坊们守护,这些故事,会像那颗蓝弹珠一样,在时光里慢慢滚着,带着温暖,带着回忆,带着期待,滚向更远的地方。
球房的灯还亮着,照片墙在灯光下泛着暖光,老槐树还站在巷口,像在守护着这份时光,守护着这个家。而巷口的风,带着葱油饼的香味,带着弹珠的清脆,带着照片里的温暖,飘向了远方,飘向了更长远的时光里,也飘向了每个人心里最柔软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