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王朝,金銮殿外。
天色未明,墨色的天幕还挂着寥寥几颗残星,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刮过,姜赋身着一袭洗得泛白却整洁的青衫,在殿外等候。他手中紧紧攥着一份用宣纸精心誊写的策论,那纸张在寒风中瑟瑟抖动,发出细微的声响,仿佛也在为即将到来的未知而颤抖。
姜赋身形修长,面容清俊,剑眉星目间透着一股坚毅与执着。年仅弱冠的他,本是现代的历史政治学者,意外穿越至此,凭借着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现代的政治智慧,一心想要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
终于,随着一声悠长的"宣﹣-",姜赋深吸一口气,迈着坚定的步伐踏入金銮殿。殿内烛火摇曳,光影在雕龙画凤的墙壁上跳跃,满朝文武身着华服,神色各异。姜赋恭敬地跪地,将策论高举过头:"陛下,草民姜赋,为救国之积弊,特献上改革策论,望陛下明察。"
这时,站在一旁的礼部侍郎王崇,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笑,他踱步上前,一把夺过姜赋手中的策论,扫了一眼,便大声嘲讽道:"哼,不过是个寒门出身的小子,也敢妄谈改革,这策论怕也是纸上谈兵,毫无实际用处!"说罢,他双手用力,"嘶啦"一声,那凝聚着姜赋无数心血的策论,瞬间化作几片碎纸,飘落在地。
满朝文武见状,哄堂大笑。这笑声如同一把把利刃,直直刺向姜赋的心。姜赋脸色涨得通红,他猛地站起身来,直视着王崇,大声说道:"侍郎大人,出身寒门并非罪过,草民这策论皆是走访多地,结合国情深思熟虑所得,怎能被您如此轻易否定?"
王崇冷笑一声:"大胆狂徒,朝堂之上,岂容你这等寒门之人放肆!你以为读了几本圣贤书,就真能指点江山了?"
姜赋据理力争:"大人,如今国家内忧外患,制度腐朽,若不改革,恐有亡国之危。草民虽出身卑微,但一心为国,还望大人与各位大人能以国事为重,莫要因出身而轻视草民的建议。"然而,他的话如同石沉大海,无人理会,换来的只是更多的嘲笑与讥讽。
姜赋,本是现代一位专注于历史政治研究的学者,一次意外让他穿越到了这个陌生的大楚王朝,成为了一名寒门学子。在这个等级森严的世界里,世家大族把控着朝堂与地方的重要权力,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难如登天。
但姜赋并未因此而气馁,他凭借着前世的知识积累,日夜苦读,同时四处游历,了解民生疾苦。他深知,唯有改革,才能让这个国家摆脱困境。
在这个封建礼教盛行的世界,科举是寒门子弟晋升的唯一途径,但其中的艰难险阻,常人难以想象。姜赋一路过关斩将,终于获得了面圣献策的机会,可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如此残酷的一幕。此刻,姜赋心中满是愤懑与不甘。他想起自己这一路的艰辛,想起那些在底层挣扎的百姓,他的眼神逐渐坚定起来。他明白,在这个朝堂上,想要推行改革,绝非易事,但他不会轻易放弃。
姜赋有着超越常人的敏锐洞察力。在之前的游历中,他总能从一些细微之处发现问题的关键。比如,在一个小镇上,他看到百姓们交易时使用的货币混乱,便意识到这背后隐藏着严重的经济问题,而这一发现,也成为了他改革策论中的重要一环。他的思维方式也与众不同,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当其他人都遵循着传统的治国理念时,姜赋却能结合现代的政治智慧,提出新颖且具有可行性的方案。这种独特的能力,让他在面对困境时,总能找到不一样的解决思路,也暗示着他未来在改革之路上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
姜赋深知,自己的近期目标就是让自己的改革策论得到认可并推行,以此来改变国家积弊,增强国力。而他的长期愿景,则是打破阶层固化,让寒门子弟也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大楚王朝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度。
然而,现实的阻碍如同一座座高山,横亘在他面前。出身寒门,让他在这个朝堂上毫无根基,备受歧视。世家大族把控着权力,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绝不会轻易接受一个寒门子弟的改革方案。而且,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这无疑会引发更强烈的反对。但姜赋心中有着更深层次的情感动机。他在游历中看到了太多百姓的苦难,那些面黄肌瘦的孩子,那些为了生计奔波却依旧困苦的百姓,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姜赋想要改变这一切,他想要让这些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在面对重重阻碍时,依然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
随着王崇的一声怒喝:"来人,将这狂徒轰出去!"几个侍卫如狼似虎地冲了上来,抓住姜赋的双臂,往外拖去。
姜赋奋力挣扎,大声喊道:"各位大人,国家危在旦夕,改革刻不容缓啊!"然而,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却显得如此无力。
被扔出殿外的姜赋,望着紧闭的殿门,心中愤懑难平。他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嵌入掌心,留下一道道月牙般的痕迹。此刻,寒风更加猛烈地吹过,吹乱了他的头发,却吹不灭他心中的那团火。
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今日之辱,我定要讨回。我定要找到机会,让你们看到我的改革之策是真正能拯救这个国家的!"姜赋虽遭受羞辱,但并未被打倒,他的眼神中透着决绝与坚定,开始思索着接下来的破局之法。那么,他究竟会想出怎样的办法呢?又能否找到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一切都是未知数,而姜赋,已然踏上了这条充满荆棘的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