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赋和柳瑶快马加鞭,朝着打听到的酒馆方向赶去。一路上,姜赋脑海中不断思索着见到张平后该如何开口,如何让对方信任自己并愿意协助改革。柳瑶看着姜赋专注的神情,说道:“公子,不必过于担忧,我们一定能顺利结识张平。”姜赋微微点头,“嗯,希望如此。这或许是我们推进改革的重要一步。”不多时,他们便看到了前方那座略显古朴的酒馆,两人对视一眼,策马前行,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走进酒馆,一股浓郁的酒香混合着饭菜的香气扑面而来。店内摆放着几张略显陈旧的木桌,墙壁上挂着几幅年代久远的字画,已有些斑驳。此时正值午后,酒馆里客人并不多,三三两两的酒客散坐在各处,或轻声交谈,或自斟自饮。
姜赋和柳瑶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几样小菜和一壶酒。姜赋一边漫不经心地打量着周围,一边小声对柳瑶说:“张平既然常来此处,想必很快就会现身,我们需见机行事。”柳瑶轻轻应了一声,目光警惕地留意着门口的动静。
等待的过程中,姜赋听到邻桌几个酒客正谈论着当地的一些琐事。其中一人摇头叹息道:“唉,如今这世道,百姓的日子可不好过啊,上头的政策也不知何时能真正惠及咱们。”另一人附和道:“是啊,听说有个叫姜赋的,提出了些改革的法子,也不知能不能成。”姜赋心中一动,没想到自己的改革理念在这小小的酒馆中也有人知晓。
就在这时,酒馆门口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只见一个身着青色布衫,头戴方巾的男子走了进来。他身材中等,面容和善,眼神中透着一股精明。姜赋心中暗喜,此人极有可能便是张平。
张平径直走向酒馆角落的一张桌子,刚一坐下,酒馆老板便热情地迎了上去,“张大人,今日来得可巧,刚进了一批好酒,给您来一坛?”张平笑着点头,“行啊,李老板,再炒两个你这儿的拿手好菜。”
姜赋给柳瑶使了个眼色,两人端起酒杯,起身朝张平走去。姜赋满脸笑意地说道:“这位兄台,看您气宇不凡,不知能否赏脸,一同喝几杯?”张平微微一愣,上下打量了姜赋和柳瑶一番,见二人虽穿着朴素,但举止间透着一股不凡的气质,便笑着说道:“二位客气了,一起坐吧。”
三人落座后,姜赋率先开口:“方才在那边听到兄台与老板交谈,想必兄台对这附近颇为熟悉。在下姜赋,与这位姑娘此番出来游历,对这地方的风土人情很是感兴趣,还望兄台不吝赐教。”张平听到“姜赋”二字,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阁下便是那位提出改革之策的姜公子?久仰大名啊。”
姜赋心中一喜,看来张平对自己确实有所了解。他谦逊地说道:“虚名而已,只是希望能为这天下百姓做些实事。听闻兄台为人正直,又熟悉地方事务,在下正想向兄台请教些问题。”张平端起酒杯,轻抿一口,说道:“姜公子客气了,有什么尽管问便是。只是这改革之事,牵扯甚广,阻力重重,公子还需谨慎啊。”
姜赋神色坚定地说道:“我自然明白其中艰难,但为了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再难我也会坚持下去。就拿这地方的税收来说,我听闻百姓负担极重,许多人甚至难以维持生计,不知兄台对此有何看法?”张平微微皱眉,放下酒杯,说道:“姜公子所言极是,这税收的问题由来已久,地方上一些豪绅为了自身利益,想尽办法逃避赋税,却将重担都压在了普通百姓身上。可若要改革,必然会触动这些人的利益,他们怕是不会轻易罢休。”
柳瑶在一旁接口道:“难道就任由这些豪绅为所欲为,不顾百姓死活吗?”张平无奈地叹了口气,“我等虽有心改变,但人微言轻,难以抗衡啊。”姜赋目光炯炯地看着张平,说道:“张兄,我此次前来,就是想寻找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推进改革。若能得到张兄的协助,必定事半功倍。”
张平沉思片刻,看着姜赋真诚的眼神,缓缓说道:“姜公子的志向令人钦佩,我也愿意为百姓做些实事。只是此事重大,我还需再考虑考虑。”姜赋心中一紧,但仍微笑着说道:“理解,张兄不妨仔细斟酌。无论如何,能与张兄相识,也是我二人的荣幸。”
接下来,三人又聊了许多关于地方事务和改革的话题。姜赋详细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改革思路,张平也不时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建议,气氛愈发融洽。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暗,酒馆内的客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姜赋见时机差不多了,便起身说道:“今日与张兄相谈甚欢,天色已晚,我们就不打扰了。张兄若有决定,可到城西的悦来客栈找我们。”张平也站起身来,说道:“好,姜公子慢走,我会尽快给二位答复。”
姜赋和柳瑶走出酒馆,夜幕已经降临,街道上亮起了点点灯火。柳瑶看着姜赋,说道:“公子,你觉得张平会答应与我们合作吗?”姜赋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从今日交谈来看,张平为人正直,也有心为百姓做事,只是此事关系重大,他有所顾虑也是正常。我们只能静候他的答复了。”两人一边说着,一边朝着客栈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