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赋看着逐渐散去的人群,心中明白,这只是暂时的平静。旧贵族的阴谋绝不会就此终止,一场更为激烈的交锋即将来临。他转身对柳瑶和张平说道:“二位,此次虽暂时稳住局面,但旧贵族必定还会有动作,我们需尽快商讨下一步对策。”说罢,三人快步朝着临时住所走去,一场新的谋划即将展开。
一踏入临时住所,屋内的气氛便凝重起来。姜赋眉头紧锁,在屋内来回踱步,率先打破沉默:“此次旧贵族煽动百姓闹事,又向官府施压,手段不可谓不狠辣。我们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策,否则改革大业危矣。”
柳瑶双手抱胸,神色坚毅:“姜公子,我觉得当务之急是要让百姓真正了解改革对他们的好处,这样旧贵族下次再想煽动,便没那么容易。”
张平微微点头,补充道:“柳姑娘所言极是。同时,我们也得在朝堂上加大力度,争取更多官员的支持,让旧贵族失去在官府的内应。”
姜赋停下脚步,目光坚定:“没错,我们双管齐下。柳瑶,你继续发挥你的江湖人脉,深入民间,多给百姓讲讲改革带来的实际变化,用真实案例说服他们。张平,你回朝堂后,联合那些支持改革的官员,准备弹劾旧贵族,揭露他们的阴谋。”
安排妥当后,众人迅速行动起来。柳瑶身着一身劲装,穿梭在大街小巷之中。她来到一处集市,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柳瑶站在一个高处,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各位乡亲,大家先听我说几句!”众人的目光纷纷投来,柳瑶便开始讲述起改革后一些百姓生活改善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城西的李大爷吧,以前他家靠种地为生,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也只能勉强糊口。自从改革推行了新的农税政策,他家的赋税减轻了不少,还能有余钱买些新农具。现在啊,他家的收成比以前多了两成呢!”柳瑶绘声绘色地说着,周围的百姓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真有这么好?”一个中年汉子疑惑地问道。
柳瑶笑着点头:“当然是真的,大家要是不信,可以去李大爷家问问。改革是为了让咱们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别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给骗了。”
与此同时,姜赋来到了官府衙门。他手持旧贵族阴谋的证据,径直走向知府大人的书房。见到知府,姜赋恭敬行礼后,严肃地说道:“知府大人,此次闹事背后乃是旧贵族的阴谋,他们妄图破坏改革,以维护自身利益。这是他们勾结外敌、煽动百姓的证据,请大人过目。”
知府接过证据,仔细查看,脸色逐渐变得凝重:“姜公子,此事非同小可。若情况属实,这些旧贵族实在是胆大妄为。”
姜赋诚恳地说道:“大人,改革乃是利国利民之举,如今国家内忧外患,改革刻不容缓。还望大人明察,不要被旧贵族蒙蔽,支持改革大业。”
知府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姜公子,本官一直对改革持观望态度。今日见了这些证据,也深知改革的重要性。你放心,本官定会支持你,不会再受旧贵族的影响。”
得到知府的支持后,姜赋心中稍安。他又与知府商讨了一些应对旧贵族后续动作的策略,这才告辞离开。
在柳瑶和姜赋的努力下,百姓们对改革的误解逐渐消除,不满情绪也渐渐平息。而在朝堂上,张平联合一众支持改革的官员,准备对旧贵族发起弹劾。
然而,旧贵族们也并非坐以待毙。他们得知姜赋等人的动作后,聚在一处秘密商议。
“那个姜赋,实在是可恶!居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稳住局面。”礼部侍郎王崇咬牙切齿地说道。
户部尚书赵康皱着眉头:“现在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应对他们的弹劾,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禁军统领孙霸一脸狠厉:“要不,咱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派人暗中除掉姜赋,一了百了。”
丞相林渊坐在主位上,缓缓摇头:“不可,如今姜赋在百姓和部分官员中已有一定威望,贸然除掉他,只会引起更大的麻烦。我们需从长计议,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众人陷入沉思,一场新的阴谋在悄然酝酿。
而此时的姜赋,虽然成功稳定了局势,但他深知,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旧贵族必定不会善罢甘休,未来的路依旧充满荆棘。但他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要将改革进行到底。
姜赋回到临时住所,柳瑶和张平已经在等他。三人围坐在一起,气氛依旧严肃。
“姜公子,百姓那边暂时稳住了,但我总觉得旧贵族不会就此罢休,他们肯定还在谋划着什么。”柳瑶担忧地说道。
张平也点头附和:“没错,朝堂上虽然有部分官员支持我们,但旧贵族势力庞大,根基深厚,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姜赋神色凝重:“二位所言极是。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深入调查旧贵族的动向,看看他们到底在搞什么鬼。”
就在这时,一阵寒风吹过,窗户被吹得“嘎吱”作响,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危机。姜赋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漆黑的夜空,心中暗暗发誓:“无论你们有什么阴谋,我都不会让你们得逞,改革大业必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