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赋望着窗外渐渐泛起鱼肚白的天空,深吸一口气,心中已然有了计划。他转身走到书桌前,提笔写下几封信,准备分别派人送给李夫子和周富。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但他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
待信件送出后,姜赋简单用了些早膳,便出门前往第一位中立官员的府邸。此时的街道,已有了些行人,小贩的叫卖声、马蹄的哒哒声交织在一起,可姜赋却无心留意这些。他的脑海中,不断思索着该如何说服那些摇摆不定的官员。
来到一位名为陈大人的府邸前,朱红色的大门紧闭,门口的石狮子张着大口,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主人的威严。姜赋整了整衣衫,上前递上拜帖。不多时,门童将他迎了进去。
陈大人的书房布置得颇为雅致,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一股淡淡的墨香弥漫在空气中。陈大人坐在书桌后,神色略显凝重。姜赋开门见山,说道:“陈大人,如今国家内忧外患,改革势在必行。学生所提之改革方案,实乃为大楚之未来着想。”
陈大人微微皱眉,缓缓说道:“姜公子,你的想法不可谓不好,只是这改革之路,险阻重重。若改革失败,我等恐将万劫不复。”姜赋向前一步,诚恳地说:“陈大人,学生在暗访民情的三年间,已对改革之利弊有了详尽的考量。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学生愿一步一步稳扎稳打,且定会在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利益。”
陈大人沉默良久,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哒哒”的声响。最终,他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犹豫:“姜公子,此事容我再斟酌斟酌。”姜赋心中明白,这已是目前最好的结果,他起身作揖:“陈大人慎重考虑便好,学生静候佳音。”
离开陈大人的府邸,姜赋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另一位中立官员的府邸。一路上,烈日高悬,阳光炙烤着大地,姜赋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
这位孙大人的府邸相较陈大人的,显得更为朴素。姜赋与孙大人在庭院中交谈,孙大人看着满园盛开的花朵,忧心忡忡地说:“姜公子,改革虽好,可那守旧势力根深蒂固,我等贸然支持,怕是会引火烧身。”
姜赋看着孙大人,目光坚定:“孙大人,若人人都因畏惧而退缩,这国家又如何能有未来?如今边关战事吃紧,若不改革,增强国力,大楚危矣。而改革成功后,受益的不仅是百姓,各位大人也将名垂青史。”
孙大人长叹一声:“姜公子,你所言极是,只是这风险实在太大。我需与家人商议一番。”姜赋无奈,只能再次告辞。
就这样,姜赋接连拜访了数位中立官员,然而得到的回应大多相似,官员们或是顾虑改革失败的后果,或是担忧守旧势力的报复,对姜赋的提议均犹豫不决。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月光洒在街道上,拉出姜赋长长的影子。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家走,心中有些失落,但并未气馁。
回到府邸,姜赋刚坐下,便有下人来报,周富求见。姜赋心中一喜,赶忙将周富迎进客厅。周富一进门,便拱手说道:“姜公子,今日你派人送信与我,信中所言改革之事,我也有所考量。只是这改革,于我商会而言,虽可能带来商机,但风险也着实不小。”
姜赋为周富倒了杯茶,说道:“周会长,改革之后,商业环境必将更加宽松,商会的发展空间也将更大。而且,学生承诺,改革过程中,定会保障商会的合理利益。”
周富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眼中闪过一丝犹豫:“姜公子,此事我还需与商会众人商议,三日后给你答复。”姜赋点头:“周会长慎重考虑,学生期待您的好消息。”
送走周富,姜赋回到书房。他坐在书桌前,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思索着接下来该如何应对。这些中立官员的态度至关重要,若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改革便多了几分胜算。只是,林渊那边,想必不会坐视不管,不知又会使出什么手段来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