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赋深知,林渊的倒台只是个开始。他望着天边渐暗的天色,心中默默盘算着。明日早朝,那些世家大族必然不会善罢甘休,一场更为激烈的交锋即将来临。他握紧拳头,暗暗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阻碍,都要为改革拼出一条血路。
次日清晨,天色未明,姜赋便起身,简单洗漱后,身着一袭素色朝服,踏入了清冷的街道。街上行人寥寥,唯有远处传来几声犬吠。姜赋的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回荡,每一步都沉稳有力,仿佛带着破局的决心。
当他踏入金銮殿时,殿内已聚满了官员。众人交头接耳,神色各异,或焦虑,或疑惑,或暗藏算计。姜赋敏锐地察觉到,今日的气氛格外紧张,空气中仿佛弥漫着一股无形的硝烟。
随着一声“皇上驾到”,众人纷纷跪地行礼。皇帝面色凝重,扫视一圈后,缓缓开口:“近日,朝堂之上流言四起,说楚相林渊与外敌勾结,诸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炸开了锅。一些原本支持林渊的官员,此刻眼神闪烁,面露犹豫之色。其中一位官员小心翼翼地站出来,说道:“陛下,楚相一向忠心耿耿,此事或许另有隐情,还望陛下明察。”
姜赋目光如炬,盯着这位官员,朗声道:“隐情?林渊与北方游牧部落内应勾结,试图破坏改革,削弱我大楚国力,证据确凿,岂容狡辩!”
这时,林渊站了出来,虽身处困境,却依旧神色镇定,他拱手道:“陛下,臣对朝廷忠心可鉴,这分明是姜赋为了推行他那荒诞的改革,故意污蔑臣,还望陛下为臣做主。”
姜赋冷笑一声,上前一步:“林渊,你还妄图狡辩!你暗中与内应往来的信件,便是铁证!”
林渊脸色微变,但很快恢复镇定:“信件?谁能证明那信件不是姜赋伪造的?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众人皆知。”
一些世家大族的官员纷纷附和:“是啊,陛下,姜赋出身寒门,骤然得势,难免会做出此等诬陷忠良之事。”
姜赋心中怒火中烧,但他强压情绪,冷静道:“陛下,臣所呈证据,皆有出处,绝无伪造。林渊勾结外敌,意在颠覆朝纲,若不加以严惩,我大楚危矣!”
皇帝眉头紧皱,陷入沉思。片刻后,他缓缓道:“此事关乎重大,不可草率定夺。姜赋,你需再提供更多确凿证据,以证所言非虚。”
姜赋心中一沉,但他并未气馁,拱手道:“陛下放心,臣定会查个水落石出。”
退朝后,姜赋回到府邸,书房内,他来回踱步,思索着下一步的计划。林渊的反击比他想象中更为棘手,世家大族的支持让他在朝堂上暂时立于不败之地。但姜赋坚信,真相终会大白。
此时,老学究李夫子匆匆赶来。他神色焦急,说道:“姜公子,林渊那老贼必定不会坐以待毙,他定会想尽办法销毁证据,你需尽快行动。”
姜赋点头:“李夫子所言极是,我正为此事发愁。如今证据虽有,但还不够充分,不足以让林渊彻底伏法。”
李夫子沉思片刻,道:“或许,我们可以从林渊的亲信入手,说不定能找到新的线索。”
姜赋眼前一亮:“夫子此计甚妙!我这便派人去查。”
与此同时,林渊在府中也是怒不可遏。他狠狠将茶杯摔在地上,骂道:“姜赋这小子,竟敢坏我好事!”一旁的谋士赶忙劝道:“大人,此时切不可慌乱。姜赋虽有证据,但还不足以定您的罪。我们只需想办法将水搅浑,再暗中销毁证据,便可转危为安。”
林渊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好,就依你所言。不过,姜赋此人留不得,必须尽快除掉。”
于是,林渊暗中指使禁军统领孙霸,让他派人在姜赋外出时下手。孙霸领命后,立刻安排了一批身手矫健的杀手,埋伏在姜赋必经之路。
而姜赋这边,他带着江湖侠女柳瑶和地方小吏张平,正准备去拜访一位与林渊有过往来的官员。马车行驶在街道上,姜赋心中隐隐有些不安。他透过车窗,观察着周围的动静,总觉得有一双双眼睛在暗处盯着他们。
突然,街道两旁涌出一群黑衣人,手持利刃,朝着马车冲了过来。柳瑶反应迅速,抽出腰间宝剑,飞身下车,与黑衣人展开搏斗。姜赋则在车内冷静思考应对之策。张平虽有些害怕,但也强装镇定,守在姜赋身边。
柳瑶武艺高强,黑衣人一时难以近身。但对方人数众多,渐渐将柳瑶围在中间。姜赋见状,心中一急,他深知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他打开车门,大声喊道:“你们这群恶贼,光天化日之下竟敢行凶,就不怕王法吗?”
黑衣人并不理会,攻势愈发猛烈。姜赋灵机一动,对张平说道:“张兄,你赶紧去附近衙门求救,我来帮柳姑娘。”
张平点头,趁黑衣人不备,偷偷溜走。姜赋则捡起一根木棍,加入了战斗。他虽不懂武艺,但凭借着灵活的身法,也能勉强抵挡一阵。
就在局势陷入僵持之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原来是张平带着衙门的捕快赶到了。黑衣人见势不妙,纷纷撤退。姜赋望着黑衣人远去的背影,心中明白,这必定是林渊所为。此次刺杀虽未成功,但也让他意识到,局势愈发危险了。
经过一番波折,姜赋终于见到了那位官员。这位官员在姜赋的晓以利害下,终于道出了一些关于林渊勾结外敌的隐秘之事。姜赋如获至宝,他深知,这些信息将成为扳倒林渊的关键。
回到府邸,姜赋连夜整理线索,准备明日早朝时,再次向皇帝禀明。他深知,这将是一场硬仗,但他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姜赋坐在书房中,烛光摇曳。他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心中默默祈祷,希望明日一切顺利,能彻底揭露林渊的罪行,为改革扫除这一巨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