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赋缓缓起身,望向窗外渐渐暗沉的天色。他深知,接下来的路将更加艰难,但改革的信念如同火焰,在他心中熊熊燃烧。他握紧拳头,暗暗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阻碍,他都要坚守下去。转身,他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书房,准备为改革寻找新的转机。
踏入书房,一股陈旧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昏黄的烛火在微风中摇曳,将姜赋那略显疲惫却又无比坚毅的身影,长长地投映在堆满了各种改革资料的书案之上。姜赋的目光扫过那些被翻阅无数遍的竹简与纸张,心中五味杂陈。伙伴们的离去,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撞击着他的内心,让他陷入了短暂的消沉。
他在书房中来回踱步,脚下的木地板发出轻微的“嘎吱”声。每一步,都似在丈量着改革之路的艰难。“不能放弃,绝对不能。”姜赋低声自语,声音虽轻,却透着无比的决绝。他深知,改革大业关乎着大楚万千百姓的命运,怎能因一时挫折便半途而废?
姜赋停下脚步,目光落在书案上一幅描绘着大楚十二州民生百态的地图上。他的手指轻轻划过地图上的山川河流,思绪飞速运转,重新梳理着改革局势。守旧势力的顽固抵抗、伙伴的离去,这一切都让改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姜赋明白,危机之中,往往也隐藏着转机。
“证据,必须要有更有力的证据,证明改革的正确性与必要性。”姜赋喃喃道。只有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能堵住那些守旧派的悠悠之口,才能让更多人看到改革的希望。同时,他也意识到,必须壮大改革阵营,仅凭现有的力量,难以冲破守旧势力的重重封锁。而那些中立的官员和势力,便成了他破局的关键。
主意已定,姜赋迅速行动起来。第二日清晨,京城的大街小巷,出现了姜赋那忙碌的身影。他身着一袭朴素的青衫,穿梭于各官员府邸之间。每到一处,他都耐心地阐述着改革的理念,从民生的改善到国家的长远发展,从税制的优化到边防的巩固,姜赋说得头头是道。
在拜访礼部一位员外郎时,姜赋刚踏入府门,便感受到了一股淡淡的疏离。这位员外郎虽客气地将他迎进客厅,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姜赋并未气馁,他微笑着开口:“大人,如今大楚内忧外患,改革实乃大势所趋。您看这税制,如今百姓负担沉重,苦不堪言,若不改革,民心何安?而改革之后,百姓富足,国家税收亦能稳定增长,于国于民,皆为幸事。”
员外郎坐在椅子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神中透着一丝犹豫:“姜公子,你的想法固然好,但改革谈何容易?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之地。且朝中守旧势力庞大,我等实在难以抉择。”
姜赋心中一紧,却依旧保持着镇定:“大人,改革虽有风险,但不改革,大楚的未来必将更加艰难。如今边关战事吃紧,若内部再不革新,如何抵御外敌?况且,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可以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员外郎沉思良久,缓缓说道:“姜公子,容我再考虑考虑。”
姜赋心中明白,这已经是目前最好的结果。他起身,恭敬地行了一礼:“大人慎重考虑,姜某静候佳音。”
从员外郎府中出来,姜赋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处。一天下来,他拜访了数位官员,虽大多得到的都是模棱两可的答复,但姜赋并未灰心。他知道,这是一场漫长的博弈,每一次交流,都是在为改革阵营的壮大添砖加瓦。
随着时间的推移,姜赋拜访的官员越来越多,他的改革理念也在京城的官场中渐渐传开。然而,守旧势力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他们开始在暗中使绊子,给那些中立官员施压,试图阻断姜赋与他们的联系。
在一次拜访途中,姜赋突然听到街边几个百姓在低声议论:“听说那个姜赋,打着改革的旗号,实则心怀不轨。”“是啊,说不定是想谋朝篡位呢。”姜赋心中一沉,他知道,这定是守旧势力在背后搞鬼,企图通过舆论来破坏他的改革大业。
但姜赋并未因此停下脚步。他继续奔波于京城的大街小巷,每一次遭受挫折,都让他的信念更加坚定。他深知,在这艰难的改革之路上,唯有坚守信念,才能寻得转机。
夜幕再次降临,姜赋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书房里,烛火依旧明亮。他坐在书案前,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心中思绪万千。今日的种种经历,让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改革之路的漫长与艰辛。那些中立势力,在守旧势力的威逼利诱下,是否愿意与他合作,依旧充满了未知数。
然而,姜赋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拿起毛笔,在竹简上写下一行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坚信,只要自己坚守信念,不断努力,终有一天,能冲破守旧势力的重重阻碍,为大楚寻得一条光明的改革之路。
姜赋虽坚守信念积极行动,但在守旧势力的重重阻碍下,他能否成功寻得转机,找到新的支持力量?那些中立势力又是否愿意与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