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赋缓缓起身,目光坚定地望向窗外。他深知,接下来的路必定充满荆棘,但他已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他大步迈向书房门口,准备召集亲信,共同商讨应对之策。“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我都定要让这改革之路继续走下去。”姜赋低声自语,声音虽轻,却透着无比的坚毅。
不多时,姜赋的亲信们便齐聚在府邸的厅堂之中。众人围坐,气氛凝重。姜赋环顾一圈,看着这些依旧支持自己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想必各位都已听闻如今外面的流言蜚语,那些守旧势力妄图以这种卑劣手段来破坏我们的改革大业。”姜赋率先开口,声音沉稳有力,“但我们绝不能慌乱,此时更需冷静应对。”
亲信们纷纷点头,其中一位年轻的官员皱着眉头说道:“大人,如今流言四起,民心浮动,朝堂之上也有不少官员受其影响,我们该如何是好?”
姜赋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们需兵分两路。其一,全力收集守旧势力造谣的证据。他们如此肆无忌惮地散布流言,必定会留下诸多把柄。我们要从他们的党羽入手,顺藤摸瓜,找出关键证据,届时在朝堂上公开揭露,让他们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
“其二,安排人在民间散布改革带来的实际好处。百姓们大多淳朴,只要让他们切实看到改革对他们生活的改善,便能稳定民心,让流言不攻自破。”姜赋继续有条不紊地说着,眼神中透着睿智与果敢。
亲信们听后,皆面露赞同之色。一位幕僚模样的人起身说道:“大人此计甚妙,只是这执行起来,恐怕会遭遇守旧势力的百般阻挠。”
姜赋冷笑一声:“他们定会出手阻拦,但我们也不能退缩。大家务必小心行事,不可打草惊蛇。一旦发现守旧势力的破坏行动,及时汇报,我们再做应对。”
随后,亲信们各自领命,迅速行动起来。姜赋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一切顺利。
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姜赋的亲信们开始按照计划行动。有人乔装打扮,混入守旧势力的府邸附近,暗中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有人则深入市井,与百姓们交谈,宣传改革带来的好处。
一位亲信来到一家茶馆,这里是百姓们聚集闲聊的地方。他找了个空位坐下,听到周围的人正谈论着那些流言。“听说那姜赋要谋反,这改革怕是没安好心呐。”一个老者忧心忡忡地说道。
亲信心中一紧,赶忙说道:“老伯,您可别轻信这些谣言。这改革可是给咱们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啊。就说那新的税制,减轻了咱们不少负担,咱手里能多留些银子了。还有那农田水利的改革,今年的收成可比往年好了不少呢。”
周围的人听了,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亲信见状,趁热打铁,将改革的各项成果一一列举出来。众人听后,脸上的疑虑渐渐消散。
而另一边,负责收集证据的亲信也有了一些发现。他们在跟踪礼部侍郎王崇的一名亲信时,发现此人鬼鬼祟祟地与一个江湖混混接头。两人交谈几句后,那混混便匆匆离去。亲信们觉得事有蹊跷,便一路跟踪混混,来到了一处偏僻的宅院。
他们悄悄潜入宅院,发现里面堆满了一些伪造的信件和文书,似乎是用来诬陷姜赋谋反的证据。亲信们大喜,赶忙将这些证据小心收好,准备带回去交给姜赋。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离开时,突然听到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原来是守旧势力察觉到了异样,派人前来查看。亲信们心中暗叫不好,迅速找地方躲藏起来。
“搜!一个都别放过!要是让他们跑了,咱们都吃不了兜着走!”一个头目模样的人大声喊道。
亲信们躲在角落里,大气都不敢出。他们深知,一旦被发现,不仅证据保不住,自己的性命也堪忧。
此时,姜赋正在府邸焦急地等待着消息。他在厅堂中来回踱步,心中隐隐有些不安。“希望他们一切顺利。”姜赋喃喃自语道。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负责收集证据的亲信们趁着夜色,惊险地逃脱了追捕,带着证据回到了府邸。
姜赋看着摆在桌上的证据,眼中闪过一丝寒光:“这些人,果然是不择手段。不过,你们的阴谋也该到此为止了。”
然而,姜赋心里清楚,守旧势力必定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肯定还会想出其他阴招来破坏自己的澄清行动。自己必须尽快做好应对准备,才能在这场斗争中占据上风。
姜赋再次召集亲信,商讨下一步计划。“我们虽然拿到了证据,但守旧势力肯定会有所防备。接下来上朝,我们要做好万全准备,务必一击即中,让他们无话可说。”姜赋神情严肃地说道。
亲信们纷纷点头,各自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一时间,厅堂里气氛热烈,众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朝堂对峙做着最后的准备。
姜赋的应对计划看似周全,但守旧势力必定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又会使出什么手段来破坏姜赋的澄清行动?姜赋能否成功消除流言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