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赋退出营帐后,柳瑶迎了上来。看着姜赋略显疲惫但又带着一丝期待的神情,柳瑶轻声问道:“怎么样?”姜赋微微点头,“证据和方案已呈给皇上,只是接下来就要看朝堂上的辩论了。守旧势力必定不会轻易罢休,我们还需做好充分准备。”两人对视一眼,眼神中都充满了坚定,转身朝着宫外走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第二日,姜赋早早起身,整理好衣冠,便朝着皇宫而去。今日早朝,皇帝将召集群臣商议他的改革方案,这是至关重要的时刻。
踏入朝堂,姜赋能感觉到一道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有好奇,有审视,更多的是来自守旧势力的敌意。姜赋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站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上。
不多时,皇帝步入朝堂,众人纷纷行礼。皇帝落座后,神色严肃地开口道:“昨日,姜赋呈上了一份改革方案,朕看过后,觉得其中颇有可探讨之处。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便是要共同商议此事。”说罢,便示意太监将姜赋的方案展开宣读。
随着太监的宣读,朝堂上渐渐响起了窃窃私语之声。丞相林渊率先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姜赋此方案看似有理,实则荒谬至极。这改革之法,乃是妄改祖制,恐会动摇国本啊!”
姜赋心中一紧,知道守旧势力开始发难了。他向前一步,朗声道:“丞相此言差矣。如今我大楚内忧外患,制度腐朽,若不改革,何以强国?何以安民?”
林渊冷哼一声,“哼,姜赋,你不过是个寒门小子,懂什么治国之道?祖制传承百年,岂是你说改就能改的?你这方案,不过是纸上谈兵,一旦实施,必将天下大乱!”
这时,礼部侍郎王崇也站了出来,附和道:“陛下,丞相所言极是。姜赋此举,分明是想博取名声,扰乱朝纲。还望陛下明察!”
姜赋心中恼怒,但面上仍保持镇定,“王侍郎,话可不能乱说。我姜赋一心为国,所提方案皆是经过深思熟虑,且在多地暗访考察所得。难道在王侍郎眼中,国家的困境就视而不见吗?”
支持改革的官员们也纷纷站出来为姜赋说话。“陛下,姜赋的方案或许可行,如今边关战事吃紧,国家确实需要变革。”“是啊,陛下,不能因循守旧,要给新事物一个机会。”
朝堂上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皇帝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静静听着众人的辩论。
姜赋据理力争,从民生到军事,从经济到政治,详细阐述改革方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而,守旧势力人多势众,且言辞犀利,丝毫不肯让步。
辩论持续了许久,皇帝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此事关乎重大,朕也需慎重考虑。姜赋,朕再给你一个机会,三日后,你与守旧势力当面对质,若能说服众人,朕便考虑推行你的改革方案。”
姜赋心中一喜,连忙跪地谢恩,“陛下圣明,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退朝后,姜赋与支持改革的官员们聚在一起商议对策。“姜兄,三日后的对质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是啊,守旧势力必定会想出各种办法刁难你,你要小心应对。”
姜赋点头,“多谢诸位大人相助。此次对质,我已做好充分准备,无论如何,我都要让改革方案通过。”
众人又商议了一阵,各自散去。姜赋回到家中,李夫子早已等候多时。“姜小子,今日朝堂上情况如何?”李夫子焦急地问道。
姜赋将朝堂上的辩论情况详细说了一遍,李夫子听后,微微皱眉,“守旧势力果然不好对付。不过,你也不必太过担心,这三日,我与你一同准备,定要让他们无话可说。”
接下来的三日,姜赋与李夫子日夜钻研,完善改革方案,收集更多的证据和事例,以应对守旧势力的刁难。
三日后,姜赋再次踏入朝堂。这一次,他的眼神更加坚定,心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守旧势力的官员们也都严阵以待,他们誓要在此次对质中彻底击败姜赋,让他的改革方案胎死腹中。
皇帝高坐龙椅,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道:“今日,姜赋与守旧势力当面对质,诸位爱卿可畅所欲言,但需以理服人。”
姜赋深吸一口气,率先开口,将改革方案再次详细阐述,并列举了诸多事实依据,证明改革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林渊冷笑一声,“姜赋,你说的这些不过是些空洞的言辞。你说改革能强国,可有具体的实施步骤?又如何保证改革不会引发混乱?”
姜赋早有准备,从容答道:“丞相,改革方案中对实施步骤已有详细规划。先从试点地区开始推行,逐步总结经验,再推广至全国。至于混乱,只要我们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加强监管,必能将影响降到最低。”
王崇又发难,“哼,你说的轻巧。试点地区如何选择?又如何保证地方官员能认真执行?”
姜赋不慌不忙,“试点地区将选择在民风淳朴、经济适中的州县。对于地方官员,我们将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若有不认真执行之人,严惩不贷。”
双方你来我往,辩论愈发激烈。姜赋凭借着扎实的准备和清晰的思路,应对自如。
然而,守旧势力并不甘心失败,他们不断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试图让姜赋陷入困境。
就在辩论陷入胶着之时,突然,一名太监匆匆走进朝堂,在皇帝耳边低语了几句。皇帝脸色一变,猛地站起身来,“不好,边关急报!”
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姜赋心中暗叫不好,不知边关又出了何事。
皇帝匆匆宣布退朝,众人纷纷散去。姜赋心中充满了忧虑,边关战事吃紧,此时若不能尽快通过改革方案,增强国力,大楚危矣。
姜赋走出朝堂,正准备回府与李夫子商议对策,却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喊他。转身一看,竟是苏瑶。
“姜赋,我刚听说了朝堂上的事,你没事吧?”苏瑶一脸关切地问道。
姜赋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我没事。只是边关战事突发,恐怕会影响改革方案的推行。”
苏瑶秀眉微蹙,“这可如何是好?对了,我父亲或许能帮上忙。我这就回去与他商议。”
姜赋心中一暖,“多谢苏姑娘。如今局势危急,只能多方想办法了。”
苏瑶点点头,“你也别太着急,我们一起想办法。我尽快给你答复。”说罢,便匆匆离去。
姜赋望着苏瑶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此时,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改革之路愈发艰难,但他绝不会放弃。
回到府中,姜赋将边关急报和苏瑶的话告诉了李夫子。李夫子沉思片刻,“看来,我们要加快改革方案的推进了。苏将军若能帮忙,或许能增加几分胜算。”
姜赋点头,“嗯,只是不知边关到底发生了何事。希望苏将军那边能有好消息。”
接下来的几日,姜赋一边等待苏瑶的消息,一边继续完善改革方案。然而,守旧势力并未就此消停,他们四处散布谣言,诋毁姜赋和他的改革方案,试图扰乱人心。
姜赋心中恼怒,但他知道此时不能冲动。他与李夫子商议后,决定让支持改革的官员们在朝堂上和民间辟谣,稳定人心。
这日,姜赋正在府中思考对策,突然,柳瑶匆匆赶来。“姜赋,不好了,守旧势力不知从何处得知你曾在暗访时与一些江湖人士有来往,他们打算以此为把柄,在朝堂上弹劾你勾结江湖势力,意图不轨!”
姜赋心中一沉,没想到守旧势力竟使出如此阴招。“他们这是想彻底置我于死地啊。柳姑娘,你可知他们是如何得知此事的?”
柳瑶摇头,“我也不太清楚。但此事必须尽快想办法应对,否则对你极为不利。”
姜赋皱眉沉思,片刻后,他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既然他们想玩阴的,那我也不会坐以待毙。柳姑娘,你帮我去查一下,看看是哪些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我这边也准备好应对之策。”
柳瑶点头,“好,我这就去查。你自己也要小心。”说罢,便转身离去。
姜赋深知此次危机重重,若不能妥善应对,改革方案必将彻底失败。他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思考着应对之策。
就在姜赋苦思冥想时,突然,管家来报,“少爷,苏姑娘派人送来了一封信。”
姜赋心中一喜,急忙接过信。打开一看,信中写道:“姜赋,我父亲已答应在朝堂上为你说话,但边关战事紧急,他需即刻带兵出征。你这边一定要尽快解决麻烦,改革之事刻不容缓。”
姜赋看完信,心中既感激又担忧。感激苏瑶和苏将军的帮助,担忧的是在苏将军出征后,朝堂上支持自己的力量又少了一分。
此时,姜赋知道自己不能再坐以待毙。他决定主动出击,先解决守旧势力以与江湖人士来往为由的弹劾。
姜赋开始收集证据,证明自己与江湖人士来往是为了了解民情,并无不轨之心。他还找到了一些曾与自己接触过的江湖人士,让他们愿意出面作证。
几日后,朝堂上,守旧势力果然以姜赋勾结江湖势力为由,向皇帝弹劾。
姜赋早有准备,他从容地站出来,向皇帝呈上证据,并详细解释了与江湖人士来往的缘由。那些愿意出面作证的江湖人士也在朝堂外等候,随时准备为姜赋作证。
皇帝听了姜赋的解释,又看了证据,神色稍缓。“姜赋,此事虽有缘由,但你与江湖人士来往,终究是不妥。日后行事,需更加谨慎。”
姜赋连忙跪地谢恩,“陛下教训的是,臣日后定会注意。”
守旧势力见弹劾不成,心中恼怒,但又无可奈何。
然而,姜赋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守旧势力必定不会善罢甘休,他必须尽快找到办法,让改革方案通过,以应对边关的危机。
退朝后,姜赋回到府中,继续与李夫子商议对策。此时,柳瑶也回来了。
“姜赋,我查到了,是礼部侍郎王崇在背后指使。他买通了一些人,故意散布谣言,想以此来扳倒你。”柳瑶说道。
姜赋眼中闪过一丝寒芒,“王崇,果然是他。看来,不解决掉他,改革之路难行啊。”
李夫子点头,“姜小子,王崇此人嫉妒心极强,又与丞相勾结紧密。要想办法让他在朝堂上失势,才能减少改革的阻力。”
姜赋沉思片刻,“李夫子,我有一计。王崇此人贪婪成性,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让人去收集他贪污受贿的证据,然后在朝堂上揭露他。”
柳瑶和李夫子听了,都觉得此计可行。于是,三人开始谋划如何收集王崇贪污受贿的证据。
就在他们紧锣密鼓准备之时,边关又传来了新的战报。形势愈发危急,姜赋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姜赋加快了行动的步伐,派出人手四处打听王崇的罪行。然而,王崇此人极为谨慎,平日里贪污受贿之事都做得极为隐秘,要收集到确凿的证据谈何容易。
这日,姜赋正在为证据之事发愁,突然,地方小吏张平前来拜访。
“姜大人,我听闻您在收集王崇贪污受贿的证据,我这里或许有一些线索。”张平说道。
姜赋心中一喜,“张平,快说说看。”
张平从怀中掏出一份账本,“姜大人,这是我偶然间得到的,上面记录了王崇与一些商人勾结,收受钱财的账目。”
姜赋接过账本,仔细查看,心中大喜。“张平,你可立了大功啊!有了这个,王崇的罪行就铁证如山了。”
姜赋拿着账本,与李夫子、柳瑶商议后,决定在明日早朝时,将王崇的罪行揭露。
第二日,早朝之上。姜赋手持账本,站了出来。“陛下,臣有要事启奏。”
皇帝看着姜赋,“姜赋,何事?”
姜赋朗声道:“陛下,臣近日发现礼部侍郎王崇贪污受贿,与商人勾结,严重损害国家利益。这是账本为证!”
说罢,姜赋将账本呈了上去。皇帝看了账本,脸色大变,“王崇,可有此事?”
王崇吓得连忙跪地,“陛下,这是姜赋污蔑臣!这账本是假的!”
姜赋冷笑一声,“王崇,你还想狡辩?我已找到了相关证人,他们都可证明你罪行属实。”
王崇心中恐惧,但仍妄图抵赖。这时,支持姜赋的官员们纷纷站出来,要求严惩王崇。
皇帝大怒,“王崇,你身为朝廷命官,竟做出这等贪赃枉法之事,实在是罪不可恕!来人,将王崇拿下,彻查此事!”
王崇被侍卫拖了下去,他心中悔恨不已,没想到自己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姜赋成功扳倒了王崇,守旧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然而,姜赋知道,这只是改革路上的一个小胜利。丞相林渊还在,守旧势力依然强大,他仍需继续努力。
此时,边关战事吃紧,姜赋必须尽快让改革方案通过,以增强国力,应对危机。
姜赋走出朝堂,阳光洒在他身上。他望着天空,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要将改革进行到底,拯救大楚于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