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某日,新落成的“未来纪元”科技馆门口。蒋临书一手拉着姜望溪,一手拽着温疏棠,眼神亮得像通了电的LED灯:“快点!预约时间快到了!今天必须把‘量子纠缠通讯体验’和‘脑机接口初级交互’项目刷完!”
姜望溪一脸无奈地被拖着走,手腕上的智能手表显示着精确的行程规划:“蒋临书,根据公共交通耗时和入馆安检平均时间计算,我们将在预约时间前7分钟到达,无需奔跑。另外,请注意馆内人流密度,避免发生碰撞风险。”
温疏棠则被蒋临书这难得一见的“强迫症式”热情逗笑了,她穿着保暖舒适的羊绒大衣和长靴,步伐从容:“临书,慢点。‘未来’又不会跑掉。”
一进入科技馆,蒋临书就像鱼儿入了水,瞬间消失在各种充满未来感的展区里。姜望溪和温疏棠只好无奈地跟上。
在“全息幻境”展区,巨大的环形屏幕前,温疏棠停下了脚步。这里展示着利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的古代名画和现代艺术装置。当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全息立体的方式悬浮在眼前,光影流转,仿佛触手可及时,温疏棠眼中闪过一丝惊艳。她尤其被一个名为“光影诗行”的互动装置吸引——观众可以用手势在空中“书写”光痕,光痕会扭曲变幻,形成流动的抽象光影诗篇。她尝试着挥动手臂,看着指尖划过的轨迹在空气中留下短暂而绚丽的流光,若有所思:“科技让艺术的表达维度突破了物理限制……这种瞬时的、不可复制的光影之美,倒像是另一种形式的即兴舞蹈。”
姜望溪则对“智慧城市中枢”展区情有独钟。巨大的沙盘模型上,无数微缩的车辆、行人、灯光按照复杂的算法运行着,模拟着城市交通、能源分配、应急响应的智能管理。她站在控制台前,专注地研究着后台实时滚动的数据流和决策逻辑树,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虚点,仿佛在模拟优化算法。“核心在于节点信息传递效率和全局资源调度策略的优化权重分配……”她低声自语,完全沉浸在城市管理的“逻辑迷宫”里。
午餐时间,三人坐在科技馆的太空主题餐厅里。蒋临书还在兴奋地比划着刚才体验的脑机接口项目:“……虽然只是初级意念控制小球移动,但信号捕捉延迟低于0.3秒!如果能结合我的混沌算法优化信号滤波……”姜望溪则认真分析着智慧城市模型中一个交通拥堵点的数据瓶颈。温疏棠则优雅地切着盘子里的食物,分享着她对全息艺术装置中“光影留白”与古典绘画“留白意境”异同的思考。三个人的思维在科技、逻辑与美学的不同轨道上飞驰,却又奇妙地在这个充满未来感的餐厅里交汇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