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未来大学申请中可能遇到的面试环节,顾清和提议在班内开展“模拟面试互助活动”。活动规则很简单:全班同学随机抽签分组,两人一组,轮流扮演面试官和申请者。面试官需根据对方提供的(虚构或部分真实的)申请背景,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申请者则需现场作答。问题范围涵盖学术兴趣、课外活动、社会热点看法、团队合作经历、未来规划等。
活动在周末的自习教室进行,气氛既紧张又充满挑战性。
顾清和(面试者): 面对“面试官”提出的“如何平衡繁重的班长职务与学业压力”的问题,她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时间管理矩阵(四象限法则)和任务优先级划分原则,并举例说明如何在大型活动筹备期调整学习节奏,逻辑严谨,说服力强,展现了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应变思维。
莫惊澜(面试者): 被问到“足球运动对你领导力的塑造”时,她回答得直接而充满热情:“领导力?在球场上就是带着大家往前冲!看到队友位置,把球传到位!落后了不泄气,带头拼抢!赢了不骄傲,输了不甩锅!就这么简单!”虽然用词不够“专业”,但那份真诚、担当和团队至上的精神,透过质朴的语言传递出来,让“面试官”频频点头。
安时锦(面试者): 当被问及“现代舞对你理解不同文化的意义”时,她姿态优雅,声音柔和却充满力量:“舞蹈是超越语言的沟通。通过肢体,我能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编排融合东西方元素的舞蹈时,我学会了尊重差异,寻找共通的情感共鸣点,这比任何书本都更深刻地教会我包容与理解。”她的回答充满了艺术感悟和人文情怀,气质优雅,表达流畅。
温疏棠(面试者): 面对一个犀利的问题:“有人认为古典艺术在当代社会正失去生命力,你如何看待?”她并未急于反驳,而是从容地端起水杯轻抿一口,眼神平静而深邃:“生命力不在于形式的新旧,而在于能否与时代对话。古典艺术的严谨、深邃和永恒美感,是根基。我的尝试是用小提琴演绎现代编曲,或思考AI如何解析巴赫的赋格逻辑,让古典的‘灵魂’以新的‘语言’被听见。真正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中的创新与对话。”她的回答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底蕴、开放的视野和冷静的思辨能力,让“面试官”为之叹服。
其他同学的表现也各有特色:林一禾谈到戏剧创作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蒋临书用算法模型比喻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虽然有点难懂);姜望溪精准分析目标大学专业与自身规划的契合度;孟晚瑜谈起美食科学时流露出的热爱……
通过角色互换和互相“刁难”,同学们不仅锻炼了临场反应和表达能力,更在准备和反思中,更深入地认识了自己的优势和需要提升的地方。这场模拟面试,如同一次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实战演练,为未来的挑战增添了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