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北京时间),温疏棠在江南水乡的宿舍里;姜望溪在自家书房;蒋临书在深圳的酒店房间。三人的电脑屏幕同时亮起,视频会议软件连接成功。
“棠,脚伤恢复如何?”姜望溪率先开口,语气是惯常的冷静,但带着关心。
“好多了,按你的方案,肿消了不少,可以轻微活动了。”温疏棠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背景是柔和的灯光。
“效率恢复值?”蒋临书问。
“预计再休息两天可恢复基础训练,不影响项目进度。”温疏棠回答。
“好。进入正题。”姜望溪调出共享屏幕,上面是她们合作的跨学科研究项目《艺术史中的数理逻辑》的框架图,“今天讨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透视法与几何学发展的关联性论证部分。”
蒋临书调出她建立的数学模型:“我尝试用三维坐标系模拟布鲁内莱斯基的透视实验。核心是建立空间点与投影平面点的映射函数。关键参数:视点位置、投影平面距离、物体坐标。需要大量建筑图纸数据支撑。”
“数据源: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设计手稿(扫描版)我已整理好关键部分。”温疏棠分享了一个文件,“重点看拱肋结构线和视觉矫正线的几何关系。我认为当时建筑师已不自觉地运用了射影几何的雏形。”
“同意。但需要量化证明。”姜望溪在模型上标注,“蒋,你的模型能否模拟不同视点下,穹顶特定线条在投影平面上的收敛情况?并与设计手稿中的实际标注线对比?”
“可以。需要输入具体参数。疏棠,提供手稿中标注的视点位置和主要线条的原始空间坐标估算值。”蒋临书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
“估算值基于文献记载和比例尺推算,稍后发你。”温疏棠一边说,一边在平板上标注。
“另外,”温疏棠补充,“我认为这种几何理性不仅体现在结构,也体现在美学比例上。比如帕拉第奥的别墅设计,其立面划分严格遵循黄金分割和整数比例,营造和谐感。这部分美学逻辑如何融入模型?”
“美学逻辑需转化为可量化参数。”姜望溪思考,“比如,建立‘和谐度’指标,计算立面各矩形长宽比与黄金分割比的偏离度总和。偏离度越低,和谐度越高。将和谐度作为模型输出参数之一。”
“可行。但黄金分割比是否唯一标准?文艺复兴时期也常用1:2,1:3等简单整数比。”蒋临书质疑。
“需要多维度分析。将黄金分割比、简单整数比、对称性等作为不同美学因子,分别计算并加权综合。”姜望溪迅速调整方案。
“权重分配依据?”蒋临书追问。
“依据历史文献中对当时建筑师美学论述的文本分析,提取关键词频率。”温疏棠提出思路,“比如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对比例的强调……”
“文本分析可行。需要构建语料库和关键词权重模型。”蒋临书接受挑战。
三人的讨论深入而高效,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和学科的界限。艺术史的感性洞察、数学模型的严谨推演、计算机科学的强大算力,在她们的思维碰撞中交织融合。窗外的夜色已深,但屏幕前的她们,眼神依旧明亮,沉浸在探索艺术与科学交汇点的奇妙旅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