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墓志铭之后的 24 小时
2024 年 6 月 25 日,淮城入梅。
雨丝像倒叙的胶片,把槐树巷 17 号洗得发亮。
上午 8:30,一辆京 A 牌照的黑色厢式货车停在巷口。车门拉开,下来三个穿灰色工装的人——他们是“羲和一号”后援保障组的志愿者,专程把沈放生前整理好的两只牛皮纸箱送回故乡。
纸箱里装的东西很简单:
• 1999-2003 年林羡做实验用的 37 本原始记录;
• 沈放 2013-2024 年的 12 本“观察日志”;
• 一枚流片成功的 5 nm 芯片,用防静电袋封着;
• 一本 32 开的旧诗集《槐花落尽》,扉页写着:
“致林同学——第 1461 次日出的回礼。”
9:00,邮局门口。
志愿者把箱子交给顾阿姨——当年槐树巷小卖部的老板娘,如今退休,自愿做这条巷子的“记忆保管员”。
她戴上老花镜,用抹布擦去箱角的泥水,忽然停住:箱盖侧面用铅笔写了一行小字——
“如果箱子回到淮城,请替我把它埋在槐树下。——沈放 2024.5.19”
顾阿姨抬头看天,雨忽然大了一格。
她想起 25 年前,两个总来她店里买 1 块钱柠檬汽水的少年,一个把找零的 5 毛硬币塞进自动铅笔盒,一个把汽水瓶盖当陀螺抽得满屋。
11:00,巷子里来了两辆三轮车。
一辆拉着铁锹,一辆拉着冰镇酸梅汤——是顾阿姨的女儿在短视频平台发了预告:“午后一起埋时光。”
围观的人不多,却精准:
• 老周,他们高三的班主任,头发全白;
• 许桐,林羡当年的同桌,现在市医院心内科医生;
• 两个 17 岁的准高三学生,背着补习班书包,好奇地探头。
铁锹在槐树根旁落下第一铲时,老周忽然开口:“慢点,别把根铲断了。”
他弯腰,用掌心量了量树干直径,又补一句:“当年林羡说,这棵树 2030 年能长到 30 公分粗,她要回来验证。”
没人接话,只有雨声滴答答落在铁锹上,像倒计时的秒针。
12:30,坑挖好了,半米见方。
顾阿姨把 5 nm 芯片先放进去——像一粒时间的种子。
许桐把 37 本实验记录码齐,忽然发现最底下夹着一张 2003 年的《淮城日报》剪报,标题是《纺织厂破产真相调查》。
许桐的手抖了一下。剪报里用红笔圈出一句话:
“经核实,沈××(沈放父亲)并未收受回扣,举报材料系伪造。”
剪报背面,是林羡用铅笔写的三个字:
“对不起。”
日期停在 2010 年 10 月 3 日——沈放母亲下葬那天。
许桐把剪报折好,放回箱子最上层,像替林羡把迟到的道歉递给沈放。
13:00,箱子合盖。
两个准高三学生把带来的纸飞机插进泥土——一架写着 E=mc²,一架写着“今晚的月亮真好看”。
老周忽然提议:“给这两架飞机起个编号吧。”
男孩说:“E=mc² 叫‘光’。”
女孩说:“月亮那架叫‘疼’。”
13:30,填土完成。
顾阿姨把《槐花落尽》立在槐树根前,当临时墓碑。
雨水把封面打湿,墨迹晕开,像一朵朵深灰色的槐花。
老周从口袋掏出一张 1999 年的准考证,背面写着一行钢笔字:
“林羡,沈放——清华北大见。”
他把准考证撕成两半,一半压在诗集下,一半揣回口袋。
15:00,众人散去。
雨停了,蝉鸣开始。
槐树最高处的枝桠,忽然掉下一架旧纸飞机——是 1999 年 6 月他们同步掷出的那一架,纸面脆得像秋天。
纸飞机落在刚埋好的小土包上,尾翼上铅笔字依稀可辨:
“如果光熄了,就把我点燃。——林羡”
16:00,顾阿姨锁上小卖部卷帘门。
她打开抽屉,取出一本 25 年前的账本,最后一页贴着一张 2 寸黑白照片:
照片里,15 岁的林羡和沈放并排坐在槐树台阶上,中间放着一只透明塑料盒,盒里是他们第一次抓到的萤火虫——光已经灭了,但盒子外写着一行小字:
“1999.8.15 凌晨 3:24,实验对象:永恒。”
顾阿姨用透明胶带把照片贴到橱窗,关灯。
巷口的路灯亮起,光线穿过玻璃,把照片里的两个孩子映得微微发亮。
20:00,淮城一中旧校区操场。
高考结束的孩子们在放烟花。
火星子飞到半空,炸出银白色的小星,又迅速熄灭。
操场边的围栏上,有人用粉笔写了一行字:
“沈放学长,林羡学姐,芯片我们看见了,槐树我们也浇了水。”
23:59,槐树巷熄灯。
最后一盏路灯闪了一下,像谁在说“晚安”。
老周站在树影里,掏出那半张准考证,轻轻放在树根。
他抬头看天,云层被城市的霓虹映成暗红色,像一块被反复曝光的底片。
老周低声说:“孩子们,晚安。明天的太阳,我替你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