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皆无缘.92
by.温榆冬
霍雨浩X唐舞桐
/
纯白立方体留下的“暂缓裁决”和“上诉接口”信息,如同一把悬在全人类头顶的双刃剑。它给予了喘息之机,也敲响了终极倒计时的钟声。新维度研究院,不,现在是“星海修复中心”,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状态。
中心的核心任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修复伤痕”转向“证明价值”。这不仅仅是技术挑战,更是一场关乎文明存亡的哲学与实践的宏大答辩准备。
唐舞桐成为了这场答辩的总设计师和首席“答辩人”。她的《量子回声》不再仅仅是文学作品,而是成为了构建“证明”的核心载体。她开始创作一个全新的系列——《星海之卷:文明的诗篇》。这个系列不再局限于讲述人类的故事,而是以恢弘的笔触,描绘人类如何利用其独特的意识复杂性:
* 将情感共鸣转化为治愈力量:详细记录如何通过量子艺术网络,将个体的悲伤、恐惧等负面情绪,在集体共鸣中转化为理解、抚慰和共同前行的力量,证明复杂情感并非混乱之源,而是更深层秩序的催化剂。
* 在规则废墟上重建秩序:以修复“ζ-7疤痕”和“深渊回响”为例,展现人类如何理解、尊重并最终抚平宇宙的创伤,证明自身是宇宙的“医生”而非“病毒”。
* 连接多元,创造和谐:重点描述与编织者、谐振水晶族、星语者等文明的合作,展示不同复杂意识形态如何求同存异,形成更强大、更稳定的共生系统,证明复杂性可以导向更高级的平衡。
每一章发布,都通过全球量子网络进行深度共鸣引导,力求将文字中的理念转化为可被感知的、实实在在的文明能量场变化。全球范围内,与之配套的“意识升华”课程、跨文明艺术共创项目、以及大型规则修复模拟演练如火如荼地展开。
林小风领导的技术团队则全力攻关“上诉接口”的解析工作。那个坐标序列指向一片从未被探索过的、被称为“起源之影”的极端虚空区域,那里的物理常数都表现出异常。共鸣频率密钥更是一种涉及高维振动的复杂编码。他们需要建造一艘能够抵御极端环境并准确发送“证明”信号的专用飞船——“信使号”。霍雨浩的规则感知能力成为导航和信号校准的关键,他需要将自己的意识更深地嵌入飞船系统,这对他来说是巨大的负担和风险。
星际合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编织者文明提供了它们对宇宙底层信息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谐振水晶族贡献了用于稳定极端环境下意识连接的特殊晶体阵列技术;星语者则派出了最资深的共鸣大师,协助调试“证明”信号的意识共鸣频率,确保其能被“上诉接口”正确解读。一个以人类为主导,多文明精英组成的“答辩委员会”正式成立,共同完善“证明”方案。
颂舞领导的历史研究部则加紧分析从各个规则伤疤中提取的历史数据,试图找出更多文明被“机制”清理的共性规律和可能存在的“误判”案例,为答辩提供历史论据。
整个太阳系,乃至合作的星际网络,都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充满希望的氛围。每个人都明白,他们正在为文明的生存权而战,为所有复杂意识存在的意义而证言。
然而,压力无处不在。霍雨浩的负荷日益加重,维持远程规则感知和准备深度连接“信使号”让他疲惫不堪,他的投影在地球轨道上时常显得明灭不定。唐舞桐更是心力交瘁,她不仅是创作核心,还要协调全球乃至星际的庞大计划,精神时刻处于紧绷状态。
更令人不安的是,深空监测站偶尔会捕捉到来自“起源之影”方向的、极其微弱却充满审视意味的扫描波动。那个“机制”并未沉睡,它正在默默地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评估着他们的每一个进展和失误。
倒计时在无声中流逝。
这一天,“信使号”终于建造完成。它如同一枚银色的梭镖,静静停泊在近地轨道,船体上镶嵌着谐振水晶族提供的晶体阵列,散发着柔和而稳定的光芒。
霍雨浩的蓝色投影出现在飞船旁,他的目光与通过观测窗望向他的唐舞桐交汇。无需言语,他们都明白,最后的阶段,即将到来。
“信使号”将载着人类文明凝聚的“证明”,驶向未知的“起源之影”,开启那场决定命运的终极答辩。
成败,在此一举。
/
榆眠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