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宁扭头看向他:“所以...我该怎么办?”
“像当年那个拒绝周明的小演员一样,听从内心,无所畏惧。”徐世勋给她斟满酒,“你比想象中更自由。”
那晚,简宁在日记本上写下:“表演不是为奖项、名气或认可,而是为了那些瞬间——当角色与我合二为一,当故事触动某个灵魂,当艺术超越语言直抵人心。这才是我的‘为什么’。”
西藏之行比原计划延长了两周。当简宁回到北京时,皮肤晒黑了些,眼神却更加清澈坚定。
工作室积压的工作如山,但她不再焦虑。与团队开会时,她宣布了两个决定:一是推掉所有商业代言,只保留一个公益项目;二是成立独立制片公司,专注开发有社会意义的影视作品。
“我们要做行业清流。“简宁对团队说,”不追热点,不迎合市场,只讲值得讲的故事。“
杜远举双手赞成:“名字想好了吗?‘简宁制片’太直白了。“
“就叫‘星辰’吧。”简宁微笑,“致敬杜峰老师,也寓意每个梦想都值得被点亮。”
第一个项目很快确定——改编自周小雨的经历,讲述娱乐圈潜规则下的女性觉醒。简宁亲自担任制片人和主演,邀请新锐女导演执镜,全女性核心创作团队。
消息一出,业内哗然。许多同行劝她谨慎,这种敏感题材可能得罪资本方。简宁不为所动:“如果成功不能带来说真话的自由,那还有什么意义?”
筹备期间,星辉娱乐如约履行了合作协议。令简宁意外的是,李明总裁主动提供了更多公司内部资料,帮助完善剧本。
“公司需要革新。”李明在私下会面时坦言,“周明时代留下的污点必须清除。你的项目,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帮星辉重生。”
简宁接受了这份诚意,甚至同意让几位星辉新人参与演出。曾经的敌对关系,如今变成了微妙的共赢合作。
《星辰之怒》(原暂定名《沉默的大多数》)开机前,简宁收到徐世勋的短信:“A先生有个礼物送你。”
当天下午,一辆卡车开到片场,卸下一台崭新的ARRI电影摄影机,正是杜峰生前最爱的型号。附带的卡片上写着:“用它记录真实。——A&杜峰”
简宁抚摸着冰凉的金属机身,仿佛触摸到两位追求纯粹的艺术家跨越时空的祝福与期待。
拍摄进行得异常顺利。或许是题材触动了每个女性工作者的内心,整个剧组爆发出惊人的创作热情。原定三个月的拍摄周期,竟然提前两周就完成了。
后期制作期间,简宁接拍了CAA安排的第一个国际项目——一部中美合拍的科幻短片,导演是曾获奥斯卡提名的阿根廷女导演。角色只有五分钟戏份,但极具挑战性: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在虚拟世界中与AI复制的“女儿”对话。
拍摄地在冰岛。零下十度的严寒中,简宁穿着单薄戏服,在黑色沙滩上反复奔跑、跌倒、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