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天台上,晒着刚洗好的床单,阳光透过布料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暖光。林砚蹲在角落给多肉换盆,陈野搬来新焊的长椅,金属腿落在地上发出轻响。
“试试这椅子,稳当不?”陈野拍了拍椅面,示意林砚过来坐。
林砚放下小铲子,刚坐下就被他圈进怀里。床单被风吹得鼓起,像只白色的大鸟,带着阳光和洗衣液的清香,掠过两人头顶。“今年的天台比去年暖和。”林砚靠在他肩上,看远处的银杏叶落了满地。
“那是,咱们加了保温层,还装了这长椅。”陈野得意地晃了晃腿,椅脚的防滑垫是林砚画的小太阳图案,“以后冬天也能来晒太阳,不用窝在屋里了。”
报刊亭的生意越来越好,陈野雇了个兼职的学生帮忙,自己有了更多时间陪林砚。林砚的绘本出到了第三本,扉页永远画着天台的日落,他说:“这里是故事开始的地方,得一直记着。”
奶奶在楼下的小花园种了菜,每天早上都要拉着林砚去摘新鲜的青菜,一边摘一边念叨:“阿野小时候就爱吃这个,现在有你管着,他总算不总吃外卖了。”林砚笑着应着,看老太太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笑意,心里暖暖的。
周末的下午,他们会一起整理画室。墙上的速写换了一批又一批,最新的一张是全家福——奶奶坐在中间,他和陈野站在两边,背景是巷口的报刊亭和老居民楼,画里的阳光和现实里的一样暖。
“出版社说要给你开签售会。”陈野帮他把画具摆整齐,“在市中心的书店,咱们去看看场地?”
林砚摇摇头:“不去啦。”他指了指窗外,“就在巷口摆个小桌子吧,修鞋摊的大爷、兼职的学生、还有邻居们,都能来看看,热闹。”
陈野知道他不喜欢人多的地方,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发:“都听你的。”
签售会那天,巷口被街坊邻居挤满了。修鞋摊大爷第一个来签名,还送了双自己纳的鞋垫;兼职的学生抱着绘本,红着脸要合影;奶奶站在旁边,逢人就说:“这是我家小砚,画得可好了。”
林砚坐在小马扎上,给每个人签名,陈野在旁边递水、维持秩序,忙得满头大汗,却笑得停不下来。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交叠在报刊亭的台阶上,像一幅温柔的画。
晚上,他们又去了天台。长椅上放着奶奶煮的糖水,甜香混着晚风飘散开。林砚翻开签售会的合影,照片里的人都笑着,眼里的光比夕阳还亮。
“你看,”他指着照片,“我们有这么多家人。”
陈野从身后抱住他,下巴抵在他发顶:“早就有了。”从暴雨夜的初遇到现在,从两个人的天台到满巷口的牵挂,他们早已把彼此的生活,过成了最热闹的团圆。
风穿过天台,吹起床单的一角,露出上面绣着的小字——“砚野”。那是林砚学着绣的,针脚歪歪扭扭,却被陈野当成宝贝,说要铺一辈子。
远处的城市灯火璀璨,近处的天台温暖安宁。林砚看着身边的人,看着远处的万家灯火,忽然明白,所谓的归宿,从来不是某个固定的地方,而是有人等你回家,有烟火暖你胃,有怀抱容你累。是暴雨里的并肩,是争执后的拥抱,是岁月里的陪伴,是风停处,终于有了家。
天台上的风还在吹,带着秋末的暖意,吹过他们紧握的手,吹过指间发亮的尾戒,吹向没有尽头的未来。他们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高潮,却在日复一日的平凡里,酿成了最醇厚的甜。
就像这风,会一直吹下去;就像这爱,会一直暖下去。
完。
秋末的天台上,晒着刚洗好的床单,阳光透过布料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暖光。林砚蹲在角落给多肉换盆,陈野搬来新焊的长椅,金属腿落在地上发出轻响。
“试试这椅子,稳当不?”陈野拍了拍椅面,示意林砚过来坐。
林砚放下小铲子,刚坐下就被他圈进怀里。床单被风吹得鼓起,像只白色的大鸟,带着阳光和洗衣液的清香,掠过两人头顶。“今年的天台比去年暖和。”林砚靠在他肩上,看远处的银杏叶落了满地。
“那是,咱们加了保温层,还装了这长椅。”陈野得意地晃了晃腿,椅脚的防滑垫是林砚画的小太阳图案,“以后冬天也能来晒太阳,不用窝在屋里了。”
报刊亭的生意越来越好,陈野雇了个兼职的学生帮忙,自己有了更多时间陪林砚。林砚的绘本出到了第三本,扉页永远画着天台的日落,他说:“这里是故事开始的地方,得一直记着。”
奶奶在楼下的小花园种了菜,每天早上都要拉着林砚去摘新鲜的青菜,一边摘一边念叨:“阿野小时候就爱吃这个,现在有你管着,他总算不总吃外卖了。”林砚笑着应着,看老太太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笑意,心里暖暖的。
周末的下午,他们会一起整理画室。墙上的速写换了一批又一批,最新的一张是全家福——奶奶坐在中间,他和陈野站在两边,背景是巷口的报刊亭和老居民楼,画里的阳光和现实里的一样暖。
“出版社说要给你开签售会。”陈野帮他把画具摆整齐,“在市中心的书店,咱们去看看场地?”
林砚摇摇头:“不去啦。”他指了指窗外,“就在巷口摆个小桌子吧,修鞋摊的大爷、兼职的学生、还有邻居们,都能来看看,热闹。”
陈野知道他不喜欢人多的地方,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发:“都听你的。”
签售会那天,巷口被街坊邻居挤满了。修鞋摊大爷第一个来签名,还送了双自己纳的鞋垫;兼职的学生抱着绘本,红着脸要合影;奶奶站在旁边,逢人就说:“这是我家小砚,画得可好了。”
林砚坐在小马扎上,给每个人签名,陈野在旁边递水、维持秩序,忙得满头大汗,却笑得停不下来。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交叠在报刊亭的台阶上,像一幅温柔的画。
晚上,他们又去了天台。长椅上放着奶奶煮的糖水,甜香混着晚风飘散开。林砚翻开签售会的合影,照片里的人都笑着,眼里的光比夕阳还亮。
“你看,”他指着照片,“我们有这么多家人。”
陈野从身后抱住他,下巴抵在他发顶:“早就有了。”从暴雨夜的初遇到现在,从两个人的天台到满巷口的牵挂,他们早已把彼此的生活,过成了最热闹的团圆。
风穿过天台,吹起床单的一角,露出上面绣着的小字——“砚野”。那是林砚学着绣的,针脚歪歪扭扭,却被陈野当成宝贝,说要铺一辈子。
远处的城市灯火璀璨,近处的天台温暖安宁。林砚看着身边的人,看着远处的万家灯火,忽然明白,所谓的归宿,从来不是某个固定的地方,而是有人等你回家,有烟火暖你胃,有怀抱容你累。是暴雨里的并肩,是争执后的拥抱,是岁月里的陪伴,是风停处,终于有了家。
天台上的风还在吹,带着秋末的暖意,吹过他们紧握的手,吹过指间发亮的尾戒,吹向没有尽头的未来。他们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高潮,却在日复一日的平凡里,酿成了最醇厚的甜。
就像这风,会一直吹下去;就像这爱,会一直暖下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