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像浸透了墨汁的宣纸,将福冈的街道晕染得一片静谧。王楚钦走出发布会场馆时,晚风卷着细碎的雨丝扑面而来,他下意识地拉高了外套领口,脚步却没停,径直走向球队大巴。
大巴里只亮着几盏昏暗的小灯,队友们大多靠在座位上闭目养神,只有教练肖战还醒着,见他上来,递过一瓶拧开的温水:
肖指导“刚赢了球就被追问私事,没影响心情吧?”
王楚钦接过水,仰头喝了一大口,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却压不住胸腔里那点翻涌的情绪。他摇摇头,声音有些闷:
王楚钦“没事,早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王楚钦的指尖在矿泉水瓶上用力掐出几道白痕。姜晚渝总说他像个长不大的孩子,赢了球会和她说,输了球却只自己闷头躲在训练馆,可她不知道,那些看似坚硬的铠甲下,藏着多少因为她才有的柔软。
大巴缓缓驶入运动员村,王楚钦推开车门时,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他以为是队里的通知,摸出来却愣住——是姜晚渝发来的消息,只有一张图片。
照片里是那盆她亲手种的薄荷长得郁郁葱葱,叶片上还挂着水珠。配文很简单:“看到你赢了,替你高兴。”
他编辑了很久,最后只回了两个字:
王楚钦“谢谢。”
回到北京训练基地的生活依旧规律得像钟表的齿轮。王楚钦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训练中,每天第一个走进球馆,最后一个离开。汗水浸透的运动服、磨出茧子的手掌、反复观看的比赛录像,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注脚。
姜晚渝的日常是从图书馆窗边的位置开始的。她总爱选三楼靠窗的座位,阳光能透过玻璃在书页上投下暖融融的光斑,抬头就能看见楼下篮球场跳跃的身影,像极了大学时的光景,却又多了几分沉静。
她的笔记本上永远写得密密麻麻。左边是导师推荐的外文文献摘要,右边是自己标注的翻译技巧心得,偶尔会在页脚画个小小的笑脸——那是以前给王楚钦写加油便签时留下的习惯,改不掉了。
同学“晚渝,又来这么早?”
研一的同门林溪抱着保温杯凑过来,往她桌上放了块刚买的红豆糕,
同学“昨天那篇《翻译中的文化转译》你看完了吗?我卡在第三章,感觉作者的观点有点……”
姜晚渝翻开书里夹着书签的地方:
姜晚渝“你看这里,他其实是把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融进去了,我标了几个案例,或许能帮你理解。”
同学“晚渝,再麻烦你个事呗!”
姜晚渝“什么事?”
同学“就是这段关于‘反手拧拉技术演进’的翻译,你帮我看看呗?”
同学“感觉有些地方太生硬了。”
姜晚渝接过键盘,手指在上面敲击的速度快得惊人。那些曾经听王楚钦念叨过无数次的技术细节,此刻成了她笔下流畅的文字。改完后,她在末尾加了句注释:
姜晚渝“此处结合运动员训练场景,增译‘瞬间爆发力控制’更贴合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