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胞们,想必你们或多或少都对“病娇”有过了解吧,你们怎么认为?让我讲讲自己的一些想法吧。
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仅个人观点。接受辨论和想法。
病娇从何而起?我无从考证,但就我的认知,出现的时间应该不长,或者广为人知的时间不长。
我认为病娇的起源可能与那些充满控制欲和征服欲的原型有关,而且很有可能最早的病娇是男性。
我不是性别刻板化,但我们要知道,在一个大群体中同性可能会因各种因素(比如教育)大部分倾向某方面。
为什么第一个病娇可能是男性?因为男性中有很多的社会认知更偏向于强势甚至占有,这导致如果他们接受的教育或环境扭曲很可能会异化他们的认知,让他们对人或事物有更偏执的占有欲,进而一步步深化为心魔。
让我们做一个假设,这里有一个男孩,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冷战的家庭中,而因此家庭对他的心理教育完全没有,这个男孩也没有什么朋友,社会上的各种观念通过各种方式飞进他的耳朵。
他困惑,但没有人教他。所以,他病化了。这个男孩在小的时候非常依赖母亲,但因为他是在冷战时出生的,他的母亲很讨厌他,不仅时常骂他而且还用行动表明。
对于孩子来说行动更为具体,他并没能从母亲那儿学到应有的方式,对母亲的生理依赖和心理抗拒使他矛盾、困惑。这时候他就会换一个对象崇拜,他的父亲就成了最好的对象。
但很可惜,他并没有学到应有的。
他的父亲非常暴躁,总是指指点点,并试图让别人都听他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糟糕的榜样。
男孩对这种作风产生了极端向往和认同,而初印象是难以改变的,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拥有了病态的世界观和认知。
我们可以预见到他的未来,此时若是再有一个小小的触发点(比如一本错误的书)就彻底病态化了,走向错误。
为什么这样的悲剧会发生?我们看见后应当反思,应当去思考原因。
一味的批判无用,一味的否定空虚。
在他误入歧途之后,如何去做?将他关起来吗?
当然,对于犯罪的人是要制裁。但作为一个人本主义者,我认为法律并不能解决一切,我们需要的不是如何在坏事发生后制裁,而是如何让坏事根本不发生,这是法律之外。
我们分析一下他的心理。他因为儿童时期的经历导致内心残缺,他的认知在那时就已经破损,然后他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受到应有的心理教育和治疗,而且遇见了错误的书籍(比如教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什么的),这就是原因。
当然,我们是有解决的办法的。在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可以改变的转折,这正是我们所要思考的。
我们可以增多心理教育或加严审核书籍,但这些又远又空不是吗?就像是在想象。
要发挥我们的实用主义。做一些我们能做的,比如发表一些友善温暖的言论,论证一些病态的观点。
网络是一个地方,而地方并不具有什么好坏,如果有人散布黑暗那它将会是病态的,如果有人播洒光明那它将不再是冰冷的。
朋友们,生活中除了极端的刺激和视觉冲击,还有宁静和平淡。若是一直追求刺激和精彩,就逐渐变成一只怪物,无看到生灵之美的能力,无法安静下来审视。
我知道,现在的世界趋向是更快,网络也逐渐走向时间短、刺激点多。与时代发展趋势相对是无用的,但我希望我们能在刷视频中偶然触动些什么。
就像曾经有个人说过,“生活往往比网络更有趣,而且存在着名为你的奇迹。”
好了,接下来我们来谈论一下现今的文学化病娇,也就是更为普遍的女性病娇,小说化的病娇角色。
为什么“病娇”这个角色会从男性转变到女性并且如此广泛?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学上的现象。
传统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通常是含蓄、被动的,而女性病娇则是压抑情感后的病态疯狂,这种反差感会让人的无意识(就是潜意识,不过我喜欢这么说)产生猎奇心理,从而让观看者更为沉迷,也就更容易吸引到观看者,因此开始广泛传播。
为什么“病娇”不像其他猎奇心理一样受众小,而是广泛传播并且还成为了ACGN界的“萌属性”之一呢?
原因很简单,它看似更真实、更容易引起共鸣,而且也是心理学真实存在的心理。
人在遇见非常美好的事物时大脑会为防止沉迷而调节内分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看见鲜花、小孩可能会想摧毁或折磨,这是正常心理。
但若是分泌过多或内心本就压抑会导致心理病态化,让这种感觉根深蒂固。此时若放任便会一发不可收拾。
有些时候人在看见自己朋友和别人说话可能会有不适,就是吃醋。
病娇就是极其异化了这种感受,又真又假,部分真实部分夸张。
正是因为这种与自我心理类似又不完全相同,所以我们才会被病娇内容所吸引,同时病娇内容常伴随着其它吸引人的元素(大部分都不是非常健康),导致它能被更多的人喜欢并因此传播到更多的领域。
还有一个原因是文学化、浪漫化,现今上各大网络小说平台(点名批评某个西红柿)上随处可见。
这种病娇文用其高超的文学描写当外衣,将病娇描绘为一种眼里只有一个人的爱,说病娇只是因为太爱一个人了而己。
我亲爱的朋友,你认为呢?还记得前面的那个小男孩吗,他后面残忍地监禁了一位女性,并且造成不可治愈的伤害。
他的行为本质和那些病娇文主角有什么区别?不过一个只是用物理层面,另一个则是用更高级的心理和情感。
思想囚笼是最牢固的,这样强行改变他人认知并施加精神束缚的行为应当称为爱吗?
朋友,你说呢? 爱,究竟是什么?
以我个人观点,爱是对他人的一种自发的感情,是想让对方好,同时也要尊重对方个人意志和自由。
我不认为爱和爱情是一样的,爱情更为复杂,其中蕴含包括爱、喜欢、向往等多种情感,但爱情也不应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奴役或拥有,它应该是自由的相互给予,而不是双方折磨来折磨去的囚笼,不过这只是我个人意见。
文学化的病娇就相当于用华丽的丝绸和香气包裹腐烂的水果。外表很美丽,吃了也不清楚,但会让你拉肚子。
我认为,病娇的产生本就是创伤和残损灵魂的发泄,这些人或多或少有心理上的创伤或残损。
包括一部分写病娇的人,正常人写不出《24个比利》,就算原本正常但在深度描述病态后或多或少都有影响,可能不表现,但病化了心理。
因此,病娇是由于教育错误和环境所造成的人工产品。我们不需假设由基因得来的病态本能,也不必想象这种变态的行为和爱有什么关联。
这种欲望和性还有爱几乎没有关系,它是一种支配的欲望,要完全控制他人。
只有没接受过正常的爱,并且对世界上其他人没有同胞感的人才会有这种欲望,这是一种病,我们应当正视。
同胞们,朋友们,我们有多少兄弟姐妹深陷在这些病态中?这些病态是无形的,它们会吞噬我们的灵魂。
这与社会安定等因素无关,它只影响你的思维和心理。我希望,有人能因此看清病态。
若我说了什么得罪的话,那我抱歉,但请讲逻辑,不盲目不盲从。我们不应讲之即从,要自我思考后再决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