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短文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星辰,不仅在读者中引起共鸣,也引起了校内一些人的注意。校报编辑部敏锐地嗅到了热度,副主编亲自找到林晚和沈夜。
“林晚同学,沈夜同学!”副主编是个干练的学姐,开门见山,“你们的故事太感人了!我们想在校报做一个专题报道,深入采访一下你们,特别是沈夜同学的诗集和你们因星结缘的过程!当然,绝对尊重你们的隐私,重点放在艺术、天文和美好的情感联结上,怎么样?”
林晚有些犹豫,看向沈夜,她不想过度曝光,更不想打扰沈夜。
沈夜沉默了几秒,目光扫过副主编真诚而热切的脸,又看向身边带着询问眼神的林晚。他想起母亲那些被尘封的画,想起林晚笔下撕裂黑暗的《破晓》,想起她文章中那份勇敢的坦诚。
也许,是时候让一些光透出来了,不是为了展示伤口,而是为了证明,黑暗可以被照亮。
“可以。”沈夜开口,声音平静而清晰,“但有一个条件”
“你说!”副主编眼睛一亮。
“报道里,”沈夜的目光沉静而有力,“要放一张照片”
副主编和林晚都愣了一下。
“什么照片?”
沈夜看向林晚,眼神里带着询问和一种温柔的坚定。林晚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心猛地一跳,一股暖流夹杂着巨大的感动涌上心头,她用力地点点头。
沈夜转回目光,对副主编说:“放一张……我母亲画稿的照片。”他看着对方惊讶的表情,补充道,“那张……庭院里看书的。”
那张阳光灿烂、充满安宁爱意的速写,那张写着“小星星的光,是安静的”的画稿。
他要让母亲画笔下的温暖光芒,取代那些被陈默扭曲的“痛苦星尘”,成为这个故事里,关于“光”最有力的注脚。
副主编瞬间明白了沈夜的用意,脸上露出肃然起敬的表情:“我明白了!沈夜同学,你放心!我们一定用最庄重、最温暖的方式呈现!”
采访安排在了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就在林晚的画室里。校报的记者和摄影师带着专业而温和的态度,采访围绕着天文爱好、艺术创作、那本神秘的诗集以及两人相识相知的点滴展开。沈夜的话依旧不多,但每一句都坦诚而有力,他承认了诗集的创作源于孤独,也坦然承认是林晚的出现,让那些冰冷的诗句有了回响的温度。当被问及母亲的影响时,他没有回避,而是平静地讲述了母亲对绘画的热爱,以及那些画稿对他意味着什么。
当摄影师小心翼翼地用专业设备翻拍那张“庭院看书”的速写时,窗外的阳光正好斜射进来,落在画稿上。画中少年安静阅读的侧脸,母亲娟秀的字迹,在镜头下散发着一种穿越时光的、永恒而温暖的光芒,林晚站在沈夜身边,看着这一幕,眼眶微微发热,她悄悄伸出手,握住了沈夜放在身侧的手。
沈夜的手指立刻收紧,回握住她,两人相视一笑,没有言语,却胜过千言万语。摄影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瞬间——两人并肩而立,目光交汇,身后是洒满阳光的画稿,画中少年安静的光晕仿佛跨越时空,温柔地笼罩着他们。
这张照片,连同那张充满母爱的速写翻拍,成为了校报专题报道的核心配图。
报道刊登的那天,标题醒目而温暖:
《星轨交汇处:当冰冷诗行遇见温暖画笔,当254万光年的星光点亮人间烟火》
报道详细而感人地讲述了沈夜与林晚因星结缘的故事,重点突出了沈夜诗集中冰冷的孤独感如何被林晚的温暖和艺术感知所融化,强调了艺术(绘画、诗歌、摄影)作为情感纽带和心灵救赎的力量。对苏澜的画稿,报道给予了极高的敬意和温暖的解读,将那幅“庭院看书”的速写称为“母爱的星光,穿越时光的温柔凝视”。
报道的最后,引用了林晚在《天文爱好者》那篇短文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宇宙的星光或许冰冷而遥远,但当我们愿意抬头仰望,并勇敢地握住身边那只伸来的手时,属于人间的、温暖而真实的星光,便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每一步轨迹。这轨迹,便是我们共同谱写的,独一无二的星轨。”
这篇报道如同一股温暖而强大的清流,瞬间席卷了整个校园,甚至在校外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它彻底洗刷了之前关于诗集泄露和陈默事件的阴霾,将沈夜和林晚的故事定义为一个关于伤痛、救赎、艺术与爱的温暖传奇。
林晚走在校园里,收获的不再是探究和流言,而是善意的微笑和真诚的祝福。甚至有人拿着那期《天文爱好者》来找她签名。沈夜依旧是那个冷面校霸,但当他牵着林晚的手走在路上时,投来的目光不再仅仅是畏惧,更添了一份理解和由衷的祝福。
一天傍晚,两人在图书馆后的老地方,沈夜拿出一个包装精美的细长盒子,递给林晚。
“什么?”林晚好奇地接过。
“打开看看。”
林晚拆开包装,里面是一个精致的黄铜望远镜模型,与她曾在苏澜画室里发现的、刻着“To My Star”的那个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更新,更亮,镜筒上,用激光清晰地刻着一行新的小字:
“For My Galaxy.”
(致我的星系)
林晚的指尖拂过那行字,眼眶瞬间湿润,她抬起头,看向沈夜。
沈夜深邃的眼眸里盛满了星光,也盛满了她清晰的倒影,他低声说:“旧的,属于过去;新的,属于现在和未来。”他指了指天空,“用它,我们一起看”
林晚用力点头,泪水滑落,嘴角却高高扬起,她扑进沈夜怀里,紧紧抱住他。
“嗯!一起看!看我们的星系!”
夕阳西下,将两人的身影拉长,紧紧依偎,沈夜拿出那个崭新的黄铜望远镜模型,林晚笑着凑过去,两人一起,将小小的目镜对准了天边最早亮起的那颗星辰。
镜头里,星光微渺,却坚定地闪烁着。
镜头外,属于他们的星系,正散发着温暖而永恒的光芒。
沈夜递来的黄铜望远镜模型,在掌心沉甸甸的,带着金属特有的微凉触感,镜筒上那行崭新的刻字——“For My Galaxy”——像一道滚烫的烙印,深深烙进林晚的心底。她抬起头,撞进沈夜深邃的眼眸里,那里盛满了星光,也清晰地映着她自己,一个被珍视、被视作整个星系的存在。
夕阳熔金,将两人依偎的身影拉长,投在图书馆后墙斑驳的光影里。林晚笑着,将小小的目镜对准天边那颗最早亮起的星辰,视野里,星光遥远而微渺,却带着一种穿越亘古的坚定。沈夜的气息拂过她的耳廓,温热而安定。这一刻,254万光年外的M31仿佛近在咫尺,而他们,就是这个小小星系里,彼此唯一的、也是最明亮的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