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软话,做狠事,拿人真心过桥,然后再露出胜利者的姿态给所有人看。”
.
.
.
“够了!都别吵了!”
胡枫的横插一脚让整个场面一时间变得格外混乱,加上在场有不少看热闹的学生,议论声更是嘈杂。
郑老师的怒吼陡然炸响,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嘈杂的猜测瞬间戛然而止,像被按下了静音键,只剩下几人急促的呼吸声。
整个氛围陷入一种诡异又压抑的沉默。
“办公室门口没有监控,不代表教学楼门口没有监控。我没记错的话,今天打扫教学楼门口的就是我们十三班的学生。”
越是乱局,越要稳住阵脚。郑老师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底的波澜,有条不紊地部署起调查。
“小陈,你立刻去联系安保科,申请调取教学楼门口的监控录像,越快越好。”
陈老师应声点头,快步转身离去。
胡枫的目光重新落回祁愿许身上,眼神冷得像淬了冰。
此时的祁愿许脸色煞白,眼底的慌张已经盖不住,双手下意识地绞在一起。
胡枫“祁愿许同学,你不分青红皂白就来污蔑我妹妹,不需要给我妹妹道个歉么?”
祁愿许被胡枫的话逼得往后缩了缩,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预备上课铃在这个时候敲响,薇恩抬手,拍了拍胡枫的肩。
薇恩“胡枫哥哥,要上课了。”
郑老师显然是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立马开口:“所有人,现在立刻马上回教室去上课!”
就在祁愿许要松一口气时,郑老师那威严的嗓音再次响起。
“苏薇恩和祁愿许留下!跟我去办公室,等陈老师拿着监控过来!”
薇恩“好的老师。”
“胡枫同学也跟过来吧。”说这话的时候,郑老师的语气明显缓和了些许。
毕竟面对好学生,没有哪个老师能说一句重话。
胡枫跟在郑老师身后上了楼,后面的薇恩眼里没有被冤枉的委屈,只有一点点可以少上一节课的喜悦。
小辛担忧地拽住薇恩的衣袖。
薇恩“没事的小辛哥哥。”
她踮起脚,温热的气息拂过小辛耳畔。
薇恩“这都是小场面。”
语气里满是胜券在握的笃定。
她向来如此,永远自信得坦荡,不带半分犹豫。
.
余绫那边的情况貌似并不是很好。
跟着救护车一起到医院的一名女老师在手术室门口给郑老师实时传递消息,因为余绫怀的是双胞胎,距离预产期还有将近一个月,再加上猫毛过敏引发的呼吸困难,她根本没有顺产的力气,只能紧急转为剖宫产。
这个消息传来的同时,陈老师带着监控视频走进办公室。
祁愿许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手指死死绞在一起,指尖泛白。
监控录像从早上七点整开始一直记录到余绫被抬上救护车,足足近四个小时。哪怕开了倍速,众人也只能强忍着焦灼,一帧一帧仔细翻看。
但比起监控,薇恩现在更担心的是余绫的情况。
双胞胎,顺产转剖宫产。
这和当年妈妈生下她与妹妹时的情形,一模一样。
指尖无意识地蜷起,指甲深深掐进掌心,钝痛感才勉强拉回她飘远的神思。
产房外刺眼的白炽灯、那个金发男人来回踱步的身影、医生说出 “情况危急” 时凝重的语气,还有后来妈妈被推出手术室时苍白如纸的脸、微弱的呼吸。
这些,都是苏烟柔还在世时,曾描述给薇恩听的。
——很巧的是,薇恩也都梦到过。
第一次梦到这些时,梦中的一幕幕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她眼前,她醒来后甚至能笃定这就是当时真实发生的场面。
而眼下余绫正经历着同样的处境,她原本就悬着的心慌得更厉害,连呼吸都带着难以言喻的焦躁。
掌心忽然传来一阵暖意,带着熟悉的温度将她包裹。
薇恩睫毛轻颤,缓缓睁开眼,视线瞬间落在身侧的胡枫身上。他的手正轻轻覆在她的手背上,指腹的温度透过薄薄的皮肤,熨得让人心头一暖。
意识到他们现在还在办公室,薇恩下意识地想收回手,却被胡枫轻轻按住。
胡枫“别怕妹妹,哥哥在呢。”
胡枫的声音很低,却清晰地飘进她耳朵,薇恩愣了愣,才后知后觉地察觉到周遭诡异的沉默。
郑老师和陈老师紧紧盯着祁愿许。
薇恩站起身走过去。
薇恩“老师,是发现什么了吗?”
郑老师没有说话,手指指向电脑屏幕。
显示屏上的时间是上午九点五十分,正是上午第三节课期间,穿着高三校服的祁愿许走到了花坛前站定。
监控里的祁诺许弯下腰,抱起了在花坛里睡觉的暹罗猫。将猫抱在怀里逗弄了一会儿后,她走进了高一的教学楼。
胡枫“祁愿许,九点五十分的时候,你不是跟我们数学老师说,你去厕所了么?”
“我……”
祁愿许站在原地“我”了半天,愣是没挤出来一个辩解的字眼。
“祁愿许同学,上课期间擅自去厕所,我可以当你是特殊情况。但你说说,你放着自己的高三教学楼不待,怎么跑到我们高一这边来了。”
郑老师的声音染上了几分不耐。
祁愿许张了张嘴,良久才道。
“余绫老师毕竟是我们学校的优秀教师,我是想找她讨论些问题。”
“而且,我进办公室和余老师呆了一分钟后就走了!”
胡枫“可是,没有人问你有没有进这个办公室。”
——心虚的人自己就会露出破绽,这么浅显的道理,她都不懂。
她还真的是,笨的让人觉得,有点可怜。
“祁愿许,其实你来找余绫的时候,当时我也在办公室。”
话筒里,陪着余绫去医院的女老师的声音淡淡地传进来。
那声音平静无波,却瞬间击碎了她最后一点侥幸。
“但是当时我正蹲在地上找东西,办公桌把我挡住了,你貌似没看到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