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愿笑了笑:“希望能帮上忙。”她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更显神秘的色彩,“还有一样东西,或许……也能有点用,不过那个更难。”
“哦?是什么?”秦夙现在对姜愿拿出的任何东西都充满了期待。
“一种……不用火油,不用蜡烛,也能发光的东西。”姜愿慢慢说道。
秦夙愣住了:“不用火?那用什么?夜明珠吗?那东西稀世罕见……”
“不是夜明珠。”姜愿摇摇头,“是一种……嗯,‘电’灯。”
“电?”秦夙完全听不懂这个字,“何为电?”
姜愿想了想,尽量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方式解释:“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看不见的‘力’,就像闪电那种力量,但我们可以想办法控制它,让它变得温和,用来点亮一种特殊的‘灯丝’,发出稳定持久的光。”
秦夙听得云里雾里,但“闪电”、“发光”这些词组合在一起,让他本能地感到一种敬畏和不可思议。“这……这真的能做到?”
“理论上可以,但非常困难。”姜愿实话实说,“需要找到合适的材料做灯丝,更需要找到产生和储存那种‘电力’的方法。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失败很多次。我打算先成立一个小研究组,慢慢摸索。”
尽管觉得匪夷所思,但秦夙对姜愿有种盲目的信任:“好!你需要什么,尽管说。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值得尝试!若真能成……夜间守城、营地照明,将是革命性的!”
很快,“窥远组”和“燧光组”相继成立。军营一角变得更加热闹。
窥远组里,最好的玻璃工匠在李匠头的带领下,按照姜愿画的光路图,小心翼翼地打磨着透镜,匠人们互相切磋,讨论着如何减少畸变,如何磨出更完美的曲面。
燧光组则显得更“古怪”一些。
姜姑娘让他们“找来细长的竹丝、各种金属丝(铜、铁甚至尝试找来的少量钨矿砂提炼物),制作一些用酸液浸泡的奇怪罐子(简易化学电池)”。
组员们虽然大多不明白原理,但都严格按照姜愿的指示操作,记录着每一次试验的结果,哪怕只是看到金属丝在通电瞬间微微发红一下,都能引起一阵欢呼。
秦夙时常会悄悄来到这两个小组的工坊外,看着里面忙碌的身影和姜愿专注解说的侧脸。他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情绪。他隐隐感觉到,姜愿所做的,正在一点点撬动这个世界的根基。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那片如今已郁郁葱葱的马铃薯田,和那座日夜燃烧的玻璃窑。
望远镜的研制进入了反复打磨调试的攻坚阶段,而“燧光组”对电的探索更是进展缓慢,如同在黑暗中摸索。
但姜愿并没有停下脚步,她清楚,对于一支军队而言,最根本的保障除了粮食,就是坚甲利刃。北境军中现有的铁制兵器,与北狄精锐的弯刀碰撞时,常常崩口卷刃,处于劣势。
这一天,姜愿带着几张新的图纸,找到了正在监督锻造兵器的李匠头。锻造坊里炉火熊熊,叮当之声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炭火和金属的味道。
“李匠头,忙着呢?”姜愿大声说道,压过打铁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