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将信将疑,不敢上前。一个胆大的老丈颤巍巍地问:“军爷……这粮食,真的要白给我们?”
“不是白给。”姜愿摇摇头,在村民失望的眼神中,话锋一转,“是换!用你们的力气和手艺来换!”
老丈愣住了:“换?我们……我们除了种地,没啥手艺啊,这地也种不出多少粮食……”
“种地就是最好的手艺!”姜愿让人打开几个麻袋,露出里面饱满奇特的块茎,“老丈,您看看这个,这叫‘马铃薯’,也叫土豆。它耐寒、耐旱、产量极高,一亩地的收成,能顶你们种好几亩粟米!”
村民们围拢过来,好奇地看着那些土疙瘩。
“这东西……真能吃?真能高产?”老丈拿起一个土豆,满脸不信。
“当然能吃!烤着吃、煮着吃、炖着吃都行,饱腹感强。”姜愿肯定地说,“而且,我可以教你们怎么种!只要你们愿意学,愿意拿出荒地来试种,这些土豆种薯,就是给你们的‘本钱’!等秋天收获了,你们只需按借种的数量,稍微多还一些给军中即可,剩下的全是你们自己的!”
这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借种薯,教方法,收获大部分归自己?天下还有这等好事?
“姜姑娘……此话当真?”老丈的声音都颤抖了。
“军中无戏言!”姜愿斩钉截铁,“不仅教种土豆,我们还教大家如何堆肥养地,如何防治病虫害!我们要的,不是施舍,而是和大家一起,把这苦寒之地,变成能养活人的富庶家园!”
“好!俺们干!”老丈激动地回头对村民喊道,“乡亲们!将军和姜姑娘给咱们指了活路!咱们不能怂!把那些闲着的坡地都开出来,种这金疙瘩!”
村民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了!
与此同时,姜愿又找到了村里几个会纺线织布的妇人。
“几位大嫂,我看你们手艺不错,但织机太旧,纺车也慢。”姜愿指着带来的几架改良过的纺车和织机,“这是军中工匠改良过的家伙事儿,效率能快上一倍不止!你们愿不愿意学?织出来的布,军中按市价收购!”
妇人们摸着那光滑省力的新织机,眼睛都亮了:“愿意!当然愿意!”
姜愿还让士兵在村里公开演示如何用石灰水消毒、如何处理小伤小病、如何修建更保暖的火炕。她将系统空间里优化过的鸡雏、猪崽,以极低的价格“贷”给村民饲养,承诺养成后收购。
靠山屯的变化,如同星火,迅速蔓延到北境其他饱受战乱和贫困折磨的村庄。姜愿组织军中有经验的的老兵和工匠,组成数个“农技推广队”和“工匠帮扶队”,深入各个村落,传授新技术,发放高产种薯和禽畜,收购农副产品。
“王大叔,你这地垄起得太高了,土豆喜肥但怕涝,垄低一点,沟深一点!”
“李婶,纺线时手要稳,脚蹬的节奏要均匀,你看,这样是不是又快又匀?”
“张木匠,这种榫卯结构更结实,我画图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