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间门被推开,一个身着淡雅衣裙、气质温婉又不失大方的年轻女子走了进来,她约莫十七八岁年纪,眉眼间与苏文瑾有几分相似,但更添几分书卷气。
“这位是舍表妹,林晚。自幼父母双亡,一直寄居在我苏家,性子安静,偏爱读些杂书。”苏文瑾介绍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
林晚落落大方地向众人行礼:“林晚见过太子殿下,镇国公,县主,雷将军。”
众人皆含笑回礼。太子萧景睿见其谈吐不俗,不由多看了两眼。姜愿也觉得这姑娘眼神清澈,便笑着招呼她坐在自己身边。
席间闲聊,话题自然离不开新近推行的各项政令和民间涌现的新鲜事物。谈及格物司收到的各种奇思妙想,众人皆是赞叹不已。
林晚安静地听着,偶尔抿一口茶水,并不插话。直到苏文瑾提起近日江南盐场送来的一批新盐,抱怨其色泽微黄,略带苦涩,影响了醉仙楼一些精细菜品的味道时,林晚才轻轻放下茶杯,柔声开口:
“表哥所言,可是那‘煮海为盐’所得之粗盐?”
苏文瑾点头:“正是。海盐产量大,但杂质多,口感总是不如某些井盐、岩盐纯净。奈何上好井盐、岩盐产量有限,价格昂贵,难以普及。”
林晚沉吟片刻,道:“晚儿近日翻阅一些前朝杂记,又结合一些渔民土法,偶然想到,或许……这海盐的提纯,未必只有‘煮’这一条路。”
此言一出,众人都来了兴趣。姜愿更是心中一动,看向林晚。
秦夙问道:“林姑娘有何高见?”
林晚微微颔首,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晚儿愚见。煮盐之法,费时费薪,且火力难以均匀控制,盐中杂质不易去除。我观渔民晾晒鱼干,借日光海风,亦可去其水分。由此想到,若在海边开辟大片滩池,引入海水,先经日光曝晒,蒸发大部分水分,浓缩卤水。期间,或可借助风力,或利用地势高低差,让卤水在不同池中流动,使其中的泥沙、部分苦涩杂质自然沉淀析出。”
她一边说,一边用指尖沾了茶水,在桌面上简单画了几个连接的池子示意图:“待卤水浓缩到一定程度,再引入最后的结晶池,利用日光和风力使其自然结晶成盐。此法或可省去大量柴薪,且因是缓慢结晶,盐粒或许能更均匀,色泽也更白。所得之盐,或许口感能更纯净些。”
她说完,有些不好意思地补充道:“这只是晚儿一点浅见,纸上谈兵,未必可行,让诸位见笑了。”
然而,在座几人,除了雷虎还在琢磨“池子”是怎么回事,其他人都听出了门道!
苏文瑾是商人,立刻算起了成本:“若真能省去煮盐的巨额柴薪,这盐价……岂不能大幅下降?”
秦夙想到的是军事和民生:“若盐价降低,品质提升,于边军补给、百姓生活,皆是大利!”
太子萧景睿眼中异彩连连:“利用天时地利,顺势而为,此乃巧思!若成,功莫大焉!”
姜愿心中更是惊喜交加!这不就是简化版的“晒盐法”吗?虽然林晚的设想还比较初步,比如没有提到如何更精确地控制卤水浓度、如何分离镁钙离子等更深层的化学问题,但其核心思路——利用太阳能和自然沉淀替代燃料密集型熬煮——已经完全摸到了门槛!
这个时代的女子,能有如此观察、思考和联想能力,实在难得!
姜愿压下激动,鼓励道:“林姑娘此计,绝非纸上谈兵!其中蕴含至理。利用日光风力,正是顺应自然之道,比一味耗费人力柴薪要高明得多!虽然其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完善,比如如何防止雨水倒灌,如何更有效地促进杂质沉淀,如何收集洁净的结晶盐……但大方向绝对正确!”
她看向苏文瑾和秦夙,正色道:“此法若成,可称‘滩晒法’。其意义,不下于一项新的高产作物!我认为,商务总办和格物司应当立刻立项,拨付资金,选派得力人手,由林姑娘主导,前往沿海选址,建立试验盐田!在实践中摸索、完善此法!”
林晚没想到自己的一点想法竟得到如此重视,尤其是得到姜愿的肯定和鼓励,顿时激动得脸颊泛红,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彩:“晚儿……晚儿愿意一试!”
苏文瑾当即拍板:“好!表妹,此事便交由你负责!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我苏家在海州便有盐场,可先从那里开始试验!”
秦夙也道:“我会下令沿海驻军予以方便和保护。”
太子笑道:“孤会将此事禀明父皇,列为朝廷重点督办事项。林姑娘,但有所需,尽管开口!”
一场原本轻松的宴席,竟催生了一项可能改变整个盐业格局的重大创新。众人兴致更高,继续讨论着盐田的规划、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未来的前景。
姜愿看着因为找到人生方向而容光焕发的林晚,心中满是欣慰。她再次确信,这个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那些被传统束缚的女性,其潜力和智慧一旦被激发,所能创造的价值,将无可限量。而这制盐新法,或许就是林晚,也是这个时代,走向更广阔天地的一把钥匙。
盐政新策的试验在沿海悄然展开,而姜愿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深远、更根本的领域——教育。她所要的盛世,不仅仅是仓廪实、衣食足,更是思想的开化,是人的解放,是让每一个生命,无论男女,都有机会绽放其本应有的光彩。
御书房内,炭火暖融。皇帝萧玦、太子萧景睿、秦夙、苏文瑾,以及核心几位支持新政的大臣齐聚,姜愿正在阐述她构思已久的《兴学令》草案。
“……故,民女以为,强国之本,在育人才;育才之要,在兴学校。”姜愿声音清晰,目光扫过众人,“此《兴学令》,核心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