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内,炭火暖融。皇帝萧玦、太子萧景睿、秦夙、苏文瑾,以及核心几位支持新政的大臣齐聚,姜愿正在阐述她构思已久的《兴学令》草案。
“……故,民女以为,强国之本,在育人才;育才之要,在兴学校。”姜愿声音清晰,目光扫过众人,“此《兴学令》,核心有三。”
“其一,广设官学。各州、府、县,乃至人口稠密之乡,皆需设立官办学堂,蒙童免费入学,学习基础文字、算数、律法常识、农工基础。所需银钱,由朝廷与地方共担。”
一位老臣捻须道:“县主此议甚善,开启民智,确为长久之计。然则,这蒙童……可包括女童?”
姜愿毫不犹豫地点头:“自然包括!男童女童,皆是夏周子民,皆是我等之未来!女童若也能识文断字,明事理,将来持家、教子、甚至参与生产,于国于家,岂非更有裨益?岂能因其是女子,便剥夺其受教之权?”
此言一出,御书房内顿时响起一片吸气声。就连秦夙和苏文瑾,虽然早已知道姜愿的想法,此刻听她公然在御前提出,仍觉震撼。
另一位掌管礼制的官员立刻起身反对:“陛下!万万不可!女子无才便是德!此乃古训!让女子与男子同入学堂,抛头露面,成何体统?且女子终究要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学那些文字算数有何用处?徒增纷扰而已!”
“无用?”姜愿看向那位官员,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敢问大人,若无内眷持家,管理仆役,计算用度,大人可能安心处理公务?若无母亲启蒙教导,大人幼时可曾识字明理?女子之于家,如同栋梁;之于国,亦是基石。让她们多学一些,家更和睦,子嗣更贤明,国家岂不更安稳?再者,”
她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气势:“大人又如何断定,女子之中,便出不了如缇萦救父般的孝女?出不了如班昭续史般的才女?出不了如木兰从军般的巾帼?甚至,出不了能改良织机、能献策制盐、能妙手回春、能通晓百工,于国有大用之人?!”
她目光灼灼,直视那位官员:“大人以‘古训’为据,却不知时移世易!北境实践已然证明,女子之力,丝毫不逊男儿!林晚姑娘献策晒盐,若能成功,活人无数,利在千秋,此功绩,难道因其是女子,便要打折吗?!”
那位官员被驳得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太子萧景睿适时开口,声音沉稳:“姜县主所言,振聋发聩!孤在北境,亲眼所见,女子不仅能纺纱织布,更能下田耕种,入坊做工,甚至协助救治伤员,其坚韧、其智慧,丝毫不让须眉!若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岂非自断臂膀?孤以为,女子入学,势在必行!”
皇帝萧玦经过北境洗礼和京城巨变,思想早已非吴下阿蒙。他沉吟片刻,道:“姜爱卿言之有理。女子亦是朕之子民,若能使之更明理、更能干,于国确有大益。此事……可先在京城及北境等风气开化之地试行,设立女学,摸索经验。若有成效,再推广全国。”
见皇帝表态,反对的声音小了下去。姜愿知道,这只是第一步,但她必须争取。
“其二,”姜愿继续道,“革新学内容。官学之中,除经史子集外,需增设格物、几何、农学、工技、商道、律法等实用学科。科举取士,亦需改革,不能只考诗词文章,更要考察其对民生实务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这一点,同样引起了巨大争议。但有了北境成功的实践案例,以及姜愿、苏文瑾、李匠头等非科举出身者的卓越表现作为佐证,反对者虽觉“有辱斯文”,却也难以拿出更有力的反驳。
“其三,鼓励私学、书院,允许其教授各类学问,与官学并行,百家争鸣。朝廷可定期举办‘格物大考’、‘百工竞赛’,对优胜者予以重奖,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一条,倒是得到了不少务实派官员的赞同。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兴学令》的框架终于确定下来。虽然女子入学和科举改革仍阻力重重,但毕竟打开了缺口。尤其是皇帝同意在京城和北境先行试点,这给了姜愿将理念付诸实践的机会。
消息传出,再次引起轩然大波。士林清流痛心疾首者有之,冷嘲热讽者有之。但民间,尤其是北境跟来的官员、商人、工匠群体,以及许多开明士绅,却对此抱有极大的期待。
很快,京城第一所官办“格物小学堂”和第一所“女子技艺学堂”同时开始筹建。姜愿亲自参与规划课程,聘请教师。格物小学堂除了基础文化课,还设置了木工、算盘、基础农事认知等课程。女子学堂则除了识字算数,还开设了纺织、医护、园艺、账目管理等实用技能课。
报名之日,格物小学堂门前排起了长队。而女子学堂那边,起初门可罗雀,只有几个胆大的商家女儿和苏文瑾动员来的几个远房亲戚报名。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人们看到入学女子不仅没有“有伤风化”,反而变得越发知书达理、能干聪慧,甚至能帮着家里打理生意、计算收支后,报名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林晚被特聘为女子学堂的第一任“山长”,她将自己的学识和经历融入教学,鼓励女子们勇敢追求知识,发现自身价值。
姜愿站在新建的学堂外,听着里面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其中不乏女童清脆的嗓音,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秦夙站在她身边,轻声道:“阿愿,你又在创造历史。”
姜愿摇摇头:“不,我只是在唤醒本就存在的力量。你看,一旦给了她们机会,她们绽放的光芒,何等耀眼?这才是盛世应有的模样——不被出身、不被性别束缚,每一个人,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活出最精彩的人生。”
她知道,教育改革之路漫漫,但她坚信,这播下的种子,终将破土而出,长成支撑起整个盛世的参天森林。而她所期盼的那个世界,正在这朗朗书声中,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