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傍晚还带着夏末的余温,窗外的蝉鸣稀稀拉拉,给闷热的房间添了点细碎的声响。顾笑书坐在书桌前,面前摊着的数学练习册已经停在函数题上十分钟——手机屏幕顶端,“学习群”的消息提示跳个不停,她犹豫了两秒,还是点了进去。
群里不算热闹,有人问明天要交的物理卷子最后一题解法,有人发了张刚整理的英语单词表,消息刷得不算快。顾笑书手指划过屏幕,大多是同年级学生的ID,却没几个熟络的——她刚转来这所高中半个月,性子偏静,还没怎么和其他同学聊过天,平时除了偶尔保存群里的学习资料,在群里几乎没发过言,顶多算个“安静的旁观者”。
就在她准备退出界面时,一条新消息突然冒了出来,发信人ID是“温燕辞”,头像很简单,是一张手写的“加油”便签,字迹清秀,透着股利落劲儿。
“本人高一,有没有同年级的今晚一起学习的?七点到九点半,想找个人互相盯着,别让我又忍不住刷手机。”
消息后面跟着个小小的书本表情,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有直白的恳切。顾笑书的目光在“高一”“同年级”这两个词上顿了顿——她之前在走廊见过温燕辞,扎着低马尾,抱着一摞练习册,走路很快却很稳,听说数学成绩特别好,只是没说过话。此刻看着这条消息,忽然觉得有点亲切,毕竟在还没完全熟悉的新环境里,“同年级”这三个字本身就带着点微妙的联结。
群里沉默了几秒,有人回“今晚要去上补习班,下次吧”,有人发了个“加油”的表情包,却没人接下“一起学习”的话茬。顾笑书看着那条消息慢慢被新内容顶上去,心里忽然动了动——她今晚本就计划补上周落下的数学函数知识点,还有语文的文言文翻译作业,可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总忍不住摸出手机刷两分钟短视频,要是有个同年级的伴儿一起,或许能专注些?
手指悬在输入框上,她又犹豫了——虽然是同年级,可毕竟不熟,贸然搭话会不会太唐突?可眼看着温燕辞的消息快要沉底,她咬了咬下唇,飞快敲下两个字:“我来。”
发送成功的提示刚弹出来,手机就震了一下——是温燕辞发来的私聊,头像还是那张“加油”便签。
“你好~我是温燕辞,高一的。方便加个微信吗?等会儿我们定学习目标、分时间段,到点发成果也方便,不会打扰到你吧?”后面跟着个很淡的笑脸表情,分寸感刚好,没让人觉得有压力。
顾笑书松了口气,原来对方也只是想找个认真的学习搭子,不是要刻意攀谈。她回复“好,不打扰”,把微信号发了过去。两秒后,微信收到好友申请,备注“温燕辞”,头像是一致的“加油”便签。通过申请的瞬间,温燕辞的消息就发了过来:“晚上七点开始可以吗?要是你有其他安排,我们也能调时间。”
“七点可以,”顾笑书回完,又想了想,补充道,“其实我之前试过一个方法,不知道你要不要试试——我们先各自列好今晚的学习目标,把两个半小时分成两段,八点十五和九点半各结束一次,时间一到就把成果发给对方,比如做题的草稿、整理的笔记,这样能互相监督,也能避免摸鱼。”
她其实有点忐忑,怕这个方法太“严格”,会让刚认识的温燕辞觉得不自在。没想到消息发出去没几秒,温燕辞就回复了:“这个方法太好了!我之前一个人学总容易拖延,定好目标和时间节点,反而能沉下心。那我现在列目标——七点到八点十五:刷一套数学函数基础题+整理错题;八点十五到九点半:背英语必修二的单词+完成语文古诗默写作业。”
看着温燕辞条理清晰的回复,顾笑书心里的不安也散了,她跟着把自己的目标发了过去:“我七点到八点十五:补数学函数的课本例题,整理公式笔记;八点十五到九点半:完成语文文言文翻译(《论语》选段)+订正上周的英语周报错题。”
“好!那我们八点十五准时发第一次成果,九点半发第二次,就按这个来~”温燕辞发了个握拳加油的表情,又补了句,“你先忙,我再找下要用到的卷子,七点前不打扰你啦。”
顾笑书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在书桌一角,重新看向摊开的数学课本。刚才涣散的注意力好像真的聚了些,连窗外的蝉鸣都变得远了。她拿出彩色笔和草稿本,先在首页写下今晚的两个目标,又把闹钟调到八点十五和九点半,心里忽然有了种踏实的期待——不是期待和陌生人熟络,而是期待这份“定好目标、互相交差”的约束,能让自己今晚多学些东西。
七点一到,顾笑书准时拿起笔,对着数学课本上的函数例题开始演算。她先把课本上的公式抄在笔记本上,标注好适用条件,再一步步跟着例题推导,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停下来画圈,等会儿集中解决。以前一个人学习时,她总忍不住在七点半左右就想站起来倒水,或者摸出手机看一眼消息,可今天想到“八点十五要发成果给温燕辞”,竟一点摸鱼的念头都没有。指尖划过草稿纸,看着例题的解题步骤慢慢变得清晰,公式也记得越来越牢,她甚至觉得,原本枯燥的补漏工作,都变得有了成就感。
八点十五的闹钟准时响起,顾笑书停下笔,看着自己整理好的两页公式笔记和写满演算过程的草稿纸,连她自己都有点惊讶。她拿起手机,把笔记和草稿纸拍了张清晰的照片,发给温燕辞,顺便加了句:“第一阶段完成!函数公式整理好了,例题也跟着推了一遍。”
没过十秒,温燕辞的消息就来了,附带两张照片——一张是写满解题过程的数学卷子,错题旁边用红笔标了错误原因;另一张是记着英语单词的笔记本,每个单词都写了词性和例句。“我也完成啦!你的公式笔记标得好细,我等会儿也按你的方式补下公式整理~”
顾笑书看着那条带着夸赞的消息,嘴角不自觉地弯了弯,回复:“你的错题整理才厉害,我总想不到要标错误原因,下次我也试试。”
“那我们互相学!”温燕辞很快回了过来,又发了个开心的表情,“我休息五分钟,八点二十开始第二阶段,你也歇会儿吧~”
顾笑书喝了口温水,靠在椅背上歇了会儿。窗外的蝉鸣渐渐弱了,晚风透过纱窗吹进来,带了点凉意。她心里却觉得亮堂堂的——不是因为学到了多少知识点,而是因为这份隔着屏幕的“约定”,让她第一次觉得,刚到新环境的陌生和孤独,好像淡了些。不用见面,不用闲聊,只需要认真完成自己的目标,再和对方分享成果,这种简单又专注的关系,反而让人觉得踏实。
八点二十,顾笑书准时拿起笔,开始做语文文言文翻译。她先把《论语》选段里的生僻字圈出来,查字典标注读音和意思,再逐句翻译,遇到不懂的句式就翻课本找对应语法点。九点半的闹钟响起时,她刚好订完英语周报的最后一道错题。拿起手机,她把文言文翻译作业和订正好的英语周报拍照发给温燕辞,几乎同时,温燕辞的消息也来了——是写满古诗默写的作业本照片,字迹工整,没有一处涂改。
“今晚的目标都完成啦!”温燕辞发了条文字消息,“你的文言文翻译标了好多语法点,我下次翻译也学着标,肯定能记得更牢~”
“你的古诗默写好整齐,我总爱写连笔字,下次要向你学工整些。”顾笑书回复,指尖在屏幕上敲字时,带着点轻松的笑意。
“那以后我们就按这个方法学吧?每天晚上先定目标,到点发成果,这样效率肯定高。”温燕辞的消息里带着期待。
“好啊,”顾笑书立刻答应,“我明天早上把目标列出来,发给你看看。”
“太棒啦!那今天就先到这儿,你早点休息,别熬夜太晚,明天还要上课呢。”
“你也是,晚安。”
放下手机,顾笑书看着书桌上的笔记和作业,心里忽然觉得很满足。她从没和同年级的网友一起这样认真地学习过,原本以为隔着屏幕的关系会很疏离,可温燕辞的配合和认真,让她觉得这份“线上学习搭子”的关系格外珍贵。没有视频,没有多余的闲聊,只有目标和成果的交换,却好像能感受到对方的努力,连学习的疲惫都减轻了不少。
窗外的夜空渐渐暗了下来,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在作业上洒下一小片银辉。顾笑书把笔记和作业收进书包,心里悄悄期待着明天——期待和温燕辞一起定新的目标,期待看到彼此的学习成果,也期待这份简单的约定,能让刚开启的高中生活,多一点陪伴,少一点孤独。
而此刻,城市另一头的房间里,温燕辞看着顾笑书发来的文言文翻译照片,嘴角弯着浅浅的笑意。她把两人的学习成果都保存到专门的“学习搭子”文件夹里,又在便签上写下“顾笑书——高一,笔记细致,目标感强”,后面画了个大大的对勾——原本只是想在“学习群”里找个能一起学的同年级同学,没想到不仅找到了,还收获了这么实用的学习方法,她忽然觉得,接下来的高中学习,好像没那么难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