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渐渐长大,给这个小圈子增添了更多欢声笑语。萧亦安的女儿叫萧念安,取“思念”与“平安”之意,眉眼弯弯,像极了上官慕婉,却继承了萧亦安骨子里的韧劲,小小年纪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司延礼的儿子叫司承宇,“承”是传承,“宇”是广阔,性格活脱脱是司延礼的翻版,开朗爱笑,却总爱缠着萧念安,明明是哥哥,却常被妹妹“欺负”得没脾气。
周末聚在一起成了常态。有时在萧亦安和上官慕婉家的小院子里,上官慕婉会带着孩子们做烘焙,面粉沾得满脸都是,笑声能飘出老远;萧亦安则和司延礼坐在葡萄藤下喝茶,聊着公司的新规划,也聊着孩子们的趣事。
“你看承宇那小子,又被念安抢了玩具,还乐呵呵的,随你。”萧亦安看着不远处的两个孩子,嘴角带着笑意。
司延礼笑了笑,喝了口茶:“随我不好吗?懂得让着女孩子。再说了,念安那脾气,随你家慕婉,看着软,其实主意正着呢。”
两人相视一笑,眼底是无需多言的默契。从中学时那个雨天的相遇,到如今各自为人父,二十多年的情谊,早已沉淀成生命里最坚实的依靠。
柳昭宁和上官慕婉则常常凑在一起,翻看孩子们的照片,聊着家长里短。
“你看承宇上次画的画,把念安画成了小哪吒,气得念安追着他打了一下午。”柳昭宁拿出手机,笑着给上官慕婉看。
上官慕婉笑着摇头:“这俩孩子,天天吵吵闹闹,却又分不开。上次念安发烧,承宇抱着自己的小熊非要塞给她,说‘妹妹不怕,熊熊保护你’,可暖心了。”
说着说着,话题总会绕回当年。想起创业时挤在小办公室里吃泡面的日子,想起拿到第一笔投资时的激动,想起婚礼上彼此眼中的泪光,两人都有些感慨。
“那时候哪敢想,我们能有今天啊。”上官慕婉轻声说。
柳昭宁握住她的手,眼神温柔:“是啊,但我们做到了。因为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公司的发展也稳步向前。萧亦安和司延礼没有被眼前的成功冲昏头脑,反而更加注重团队的培养和技术的创新。他们常常会回到母校,资助贫困学生,就像当年司延礼照亮萧亦安那样,试图为更多年轻人点亮一盏灯。
上官慕婉负责的品牌设计部,成了公司的“颜值担当”,她的设计总能带着温度,让冰冷的科技产品多了几分人情味。柳昭宁则主导了公司的公益项目,用企业的力量回馈社会,帮助了不少像曾经的萧亦安那样身处困境的人。
转眼又是几年,孩子们上了小学。萧念安成了班里的学霸,司承宇则是运动健将,两人依旧是“欢喜冤家”,却在别人欺负念安时,第一个站出来保护她的永远是承宇;在承宇考试不及格时,偷偷把笔记塞给他的也是念安。
一个深秋的傍晚,一家人在院子里看落叶。萧亦安抱着萧念安,上官慕婉靠在他肩上;司延礼牵着司承宇的手,柳昭宁站在他身侧。夕阳把五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像一幅温暖的画。
“爸爸,你以前真的住过很小的房子吗?”萧念安仰起头问。
萧亦安摸了摸女儿的头,轻声说:“是啊,但那时候爸爸有很重要的朋友,还有妈妈,所以一点也不觉得苦。”
他看向司延礼,对方也正看着他,眼里是同样的温暖。
“妈妈,你和柳阿姨小时候也像我和承宇哥哥一样吵吗?”司承宇好奇地问。
柳昭宁笑着捏了捏他的脸:“比你们吵多了,但吵着吵着,就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上官慕婉笑着补充:“就像爸爸们一样,一起走了很远的路,还会一直走下去。”
秋风拂过,落叶沙沙作响,像是在应和着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