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过了个头,春意就像不请自来的客,悄没声儿地挤进“远方书店”。
门口那两盆橡皮树长疯了似的,绿得发亮。午后日光慷慨,扫过木地板,一路把尘埃照成金色。
我们工作室接下的第二个项目,是城北一家老剧场的更新。预算紧,时间更紧。温然负责对接甲方,我盯设计与落地。白天跑场地,晚上改图纸,工作忙到连做梦都是灯位和材质表。
忙,正好。忙能把人从任何回忆里硬生生掰出来。
开工第三周,网上突然冒出一条热搜:#LW工作室抄袭国外小众剧场设计#。
配图,是我们刚放出的概念草图,另一张,是国外某独立设计师三年前的作品截图。角度、光比、构图,像极了“铁证”。
评论区滚烫,风向很快被某些营销号带了节奏:小工作室蹭名气、靠模仿出圈、廉价翻版。有人匿名爆料说我们拿了盛世集团的钱当后台,也有人一本正经地分析“林晚”如何一路靠资源上位。
我看着屏幕,微微失神。
温然把手机夺走,关了屏,语气少见地冷:“别看。”
我摇头:“得看。”
半小时后,我发了一封公开律师函,附上全过程设计过程与版权登记时间线,同时把概念稿的源文件、版本迭代和草模参数打了包,在官网和官号对外开放查看。
最后一句:欢迎以相同透明度回应。
不吵,不骂,不卑不亢。
那位国外设计师很快在个人主页发声:她欣赏我们的方案,所谓“相似”,是不同团队在同一场地属性与动线逻辑下会得出的“合理趋同”。她还附上两张我们未公开的节点细化图——她是在私信里跟我交流后,主动提出愿意友情点评的。
舆论在一天之内倒了个个儿。之前带节奏的营销号悄无声息删了帖。反倒有人顺藤摸瓜,扒出最早散播“抄袭”截图的人,和苏蔓曾共同服务过的PR中介有关。
温然看着那条线索,目光沉下去:“她还在。”
“无所谓了。”我合上电脑,“我们只要把该做的做好。”
夜里十一点,甲方发来内部通知:剧场项目如期推进,取消所有非必要的舆情评估会议。末尾一句,是负责人手打的:“相信专业。”
我靠在椅背上,突如其来的松弛感,让背脊一点点卸力。温然从茶吧端来一杯温牛奶,递给我。我接过,捧在掌心,冰凉的指尖慢慢回温。
第二天清晨,“远方书店”的投递箱里,多了一只牛皮纸信封。没有寄件人。里面是一张捐赠确认单——有人以“匿名”的名义,向书店捐了三十套艺术类书籍与两盏阅读落地灯。备注很简单:愿你身边永远有灯。
灯的款式与色号,恰好是我曾在小本子上记过的那一页,从没给人看过。
我把纸收进抽屉,没有和任何人提起。晚上收工,我和温然把灯组装好,摆在二楼靠窗位。灯罩温和,光落下来,像一朵静谧的云。
“好看。”温然说。
“嗯。”我应。
光很安静。也很清醒。
剧场封顶那天,城市恰好飘起了小雨。
灰蓝色的天幕下面,新装好的跑马灯一盏盏试亮,像有人在夜里认真地点名。我们站在台口,望着观众席一排排深色木椅,从无到有,像一片森林长出来。
甲方拍拍我的肩:“提前一周,漂亮。”
我笑,礼貌而克制。
下楼时,看到后场通道尽头有个人影靠着墙站着。驼色风衣,黑伞收在掌心,雨水沿着伞缘滴落,一点一滴,落在他擦得一尘不染的皮鞋上。
肖战。